|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0-2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0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2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2-23页 | 
|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2页 |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 第2章 农户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 | 第23-31页 | 
| 2.1 农户信用风险相关概念及特征 | 第23-24页 | 
| 2.1.1 农户信用风险概念 | 第23页 | 
| 2.1.2 农户信用风险的特征 | 第23-24页 | 
| 2.2 农户信用风险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4-25页 | 
| 2.2.2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5页 | 
| 2.3 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 2.3.1 农户信用体系不健全 | 第25-26页 | 
| 2.3.2 银行监控不到位 | 第26页 | 
| 2.3.3 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 | 第26页 | 
| 2.3.4 农村宏观经济的波动 | 第26-27页 | 
| 2.4 农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 | 第27-31页 | 
| 2.4.1 农户因素 | 第27-29页 | 
| 2.4.2 村庄因素 | 第29-31页 | 
| 第3章 数据说明与模型选择 | 第31-40页 | 
| 3.1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 第31-33页 | 
| 3.1.1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 3.1.2 变量说明 | 第32-33页 | 
| 3.2 分层广义线性模型 | 第33-38页 | 
| 3.2.1 模型设定 | 第34-37页 | 
| 3.2.2 模型估计 | 第37页 | 
| 3.2.3 模型检验 | 第37-38页 | 
| 3.3 具体模型选择 | 第38-40页 | 
| 3.3.1 具体单位模型和总体平均模型 | 第38页 | 
| 3.3.2 标准误模型和稳健标准误模型 | 第38-39页 | 
| 3.3.3 过离散和欠离散问题 | 第39页 | 
| 3.3.4 模型变量对中问题 | 第39-40页 | 
| 第4章 农户信用风险实证分析 | 第40-71页 |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55页 | 
| 4.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55-57页 | 
| 4.3 模型设计 | 第57-59页 | 
| 4.4 实证结果 | 第59-64页 | 
| 4.5 结果分析 | 第64-71页 | 
| 4.5.1 村分组差异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 第64-65页 | 
| 4.5.2 农户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 第65-66页 | 
| 4.5.3 村庄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 第66-68页 | 
| 4.5.4 农户因素和村庄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共同影响 | 第68-69页 | 
| 4.5.5 综合分析模型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 第69-71页 |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5页 | 
| 5.1 结论 | 第71-73页 | 
| 5.2 建议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后记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