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隆福寺行宫建筑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9-55页
    1.1 缘起第9-10页
    1.2 研究对象第10-11页
    1.3 过往研究第11-17页
        1.3.1 隆福寺及行宫个案研究第12-13页
        1.3.2 陵寝体系研究第13-14页
        1.3.3 行宫园林体系研究第14页
        1.3.4 历史研究缺环第14-17页
    1.4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5 研究意义第18页
        1.5.1 学术价值第18页
        1.5.2 社会价值第18页
    1.6 研究材料第18-21页
        1.6.1 乾隆朝以前(包括乾隆朝)第19页
        1.6.2 清晚期第19-21页
    1.7 样式雷图档概况第21-45页
        1.7.1 画样第21-24页
        1.7.2 图档鉴识第24-45页
    1.8 研究方法第45-52页
        1.8.1 遗址信息采集方法第45-50页
        1.8.2 复原研究中营造尺转换方法第50-52页
    1.9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52-54页
    1.10 创新点第54页
    1.11 未尽事宜第54-55页
第2章 隆福寺考略第55-71页
    2.1 先隆福寺行宫时期——乾隆九年之前第55-60页
        2.1.1 唐初龙福院第55-57页
        2.1.2 清初隆福寺与上寺第57-60页
    2.2 乾隆朝隆福寺第60-71页
        2.2.1 乾隆初年重修龙福寺第60-63页
        2.2.2 乾隆十二年扩建隆福寺第63-65页
        2.2.3 乾隆末年改建隆福寺第65-68页
        2.2.4 实胜寺与隆福寺对比研究第68-69页
        2.2.5 比较研究第69-71页
第3章 隆福寺行宫沿革第71-93页
    3.1 隆福寺行宫与清东陵第71页
    3.2 清帝谒陵与一路行宫建立第71-79页
        3.2.1 清初躬祭第72页
        3.2.2 康熙朝谒陵第72-73页
        3.2.3 乾隆朝谒陵大典第73-78页
        3.2.4 一路行宫建立意义及评价第78-79页
    3.3 隆福寺行宫建置沿革第79-91页
        3.3.1 乾隆九年——翠云山房第79-87页
        3.3.2 乾隆十二年扩建隆福寺行宫第87-91页
    3.4 隆福寺行宫建立意义第91-93页
        3.4.1 隆福寺行宫的建立是谒陵大典完善的标志第91-92页
        3.4.2 澄心静悟第92页
        3.4.3 奠安宏基第92-93页
第4章 暂安奉殿规划第93-121页
    4.1 同治朝改建行宫西所为暂安奉殿第93-115页
        4.1.1 拟新建暂安奉殿第93-99页
        4.1.2 隆福寺及行宫测绘并勘定暂安殿第99-104页
        4.1.3 改建过程第104-110页
        4.1.4 葬礼驻跸安排第110-115页
    4.2 光绪朝西所再次改为暂安殿第115-121页
        4.2.1 第二次改建第115-116页
        4.2.2 勘查旧档,厘定方案第116-119页
        4.2.3 后续工程进展第119-121页
第5章 隆福寺及行宫复原研究第121-225页
    5.1 遗址现状综述第121-128页
        5.1.1 遗址变化情况第122-124页
        5.1.2 残件搜集第124-128页
    5.2 样式雷图档判解说明第128-133页
        5.2.1 测绘图所用工程码第130页
        5.2.2 书写习惯第130-131页
        5.2.3 平面标注第131-132页
        5.2.4 高程标注第132页
        5.2.5 形象标注第132-133页
    5.3 总体布局与道路系统第133-141页
    5.4 隆福寺第141-163页
        5.4.1 山门前广场第141-144页
        5.4.2 山门第144-146页
        5.4.3 大来宝殿前广场第146-148页
        5.4.4 钟鼓楼第148-149页
        5.4.5 大来宝殿第149-152页
        5.4.6 碑亭第152-154页
        5.4.7 东、西配殿第154-156页
        5.4.8 重檐殿第156-158页
        5.4.9 转角楼第158-160页
        5.4.10 僧房第160-163页
    5.5 隆福寺东路第163-183页
        5.5.1 东路宫门前广场第163-165页
        5.5.2 东、西朝房第165-167页
        5.5.3 宫门楼第167-170页
        5.5.4 东、西配楼第170-171页
        5.5.5 二宫门及东西顺山房第171-174页
        5.5.6 西洋八方门第174-175页
        5.5.7 皇后殿及东、西看山房第175-177页
        5.5.8 顺山游廊第177-178页
        5.5.9 佛殿第178-181页
        5.5.10 后殿第181-183页
    5.6 隆福寺行宫中路第183-197页
        5.6.1 倒坐房第183-184页
        5.6.2 舫楼第184-186页
        5.6.3 东、西顺山房第186页
        5.6.4 垂花门前院落第186-187页
        5.6.5 垂花门及寝殿两山游廊第187-189页
        5.6.6 寝殿第189-190页
        5.6.7 敞亭第190-192页
        5.6.8 八角亭第192-194页
        5.6.9 重檐四方亭第194-197页
    5.7 隆福寺行宫西所太后宫第197-211页
        5.7.1 倒座房第198-199页
        5.7.2 垂花门及两山游廊第199-201页
        5.7.3 正殿前东、西配殿第201-203页
        5.7.4 正殿并两山游廊第203-205页
        5.7.5 后殿前东、西配殿第205-206页
        5.7.6 后殿两山转角游廊第206-207页
        5.7.7 后殿第207-208页
        5.7.8 附属用房第208-211页
    5.8 光绪朝八大处并銮驾仪帐库第211-216页
    5.9 隆福寺内佛龛供案图第216-220页
        5.9.1 绘制方法第216-217页
        5.9.2 设计过程第217-218页
        5.9.3 供案复原第218-219页
        5.9.4 佛龛供案位置推测第219-220页
    5.10 戗桥第220-225页
结语第225-227页
附录A:金国使院编修吕卿云《蓟州葛山重修龙福院碑记》第227-228页
附录B:吏部尚书汪由敦撰《勅修龙福寺碑记》第228-229页
附录C:《重修葛山隆福寺碑记》第229-230页
附录D:隆福寺西所添改並黏修等工做法第230-241页
附录E:清帝谒陵驻跸路线表第241-250页
附录F:隆福寺行宫史料表第250-256页
附录G:隆福寺行宫乾隆御制诗文第256-259页
参考文献第259-263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63-265页
致谢第265-266页

论文共2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铁出入口空间设计研究
下一篇:寒冷地区公共建筑空间组织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