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1.4.1 创新 | 第15-16页 |
1.4.2 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2.1.1 食品安全 | 第17-18页 |
2.1.2 食品安全监管 | 第18-19页 |
2.1.3 餐饮服务 | 第19-21页 |
2.1.4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 | 第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22页 |
2.2.2 无缝监管理论 | 第22-23页 |
2.2.3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理论 | 第23-25页 |
2.2.4 政府失灵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国内外餐饮服务环节监管经验借鉴 | 第27-35页 |
3.1 国外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实践 | 第27-29页 |
3.1.1 美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实践 | 第27-28页 |
3.1.2 欧盟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实践 | 第28-29页 |
3.1.3 新加坡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实践 | 第29页 |
3.2 国内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实践 | 第29-32页 |
3.2.1 香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实践 | 第29-30页 |
3.2.2 上海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实践 | 第30-31页 |
3.2.3 天津市全运会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实践 | 第31-32页 |
3.3 国内外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启示 | 第32-35页 |
3.3.1 建立全面系统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 第32页 |
3.3.2 设立科学完善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 第32-33页 |
3.3.3 注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技术支撑 | 第33页 |
3.3.4 注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 | 第33-35页 |
第4章 红桥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5-55页 |
4.1 红桥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第35-41页 |
4.1.1 红桥区餐饮服务监管队伍及机构设置 | 第35-37页 |
4.1.2 红桥区餐饮服务监管对象现状 | 第37-39页 |
4.1.3 红桥区餐饮服务监管技术支撑 | 第39-40页 |
4.1.4 红桥区餐饮服务监管制度建设 | 第40页 |
4.1.5 网络订餐监管现状 | 第40-41页 |
4.2 红桥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措施 | 第41-44页 |
4.2.1 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 第41页 |
4.2.2 落实监督执法责任 | 第41-42页 |
4.2.3 突出重点监管环节 | 第42-43页 |
4.2.4 开展各类食品安全培训 | 第43-44页 |
4.2.5 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 第44页 |
4.3 红桥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44-49页 |
4.3.1 监管力量严重匮乏 | 第45页 |
4.3.2 监管对象主体责任亟待强化 | 第45页 |
4.3.3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执行难落地 | 第45-46页 |
4.3.4 政府资金支持不足 | 第46页 |
4.3.5 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 第46-47页 |
4.3.6 “职业打假”现象频发 | 第47-48页 |
4.3.7 社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感低 | 第48-49页 |
4.3.8 餐饮服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滞后 | 第49页 |
4.4 红桥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49-55页 |
4.4.1 监管力量与监管职责不对等 | 第49-50页 |
4.4.2 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第50-51页 |
4.4.3 餐饮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 | 第51-52页 |
4.4.4 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 | 第52页 |
4.4.5 消费者鉴别能力及食品安全共治责任感各不相同 | 第52-53页 |
4.4.6 行业信用体系有待建立 | 第53-55页 |
第5章 完善红桥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55-65页 |
5.1 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 第55-56页 |
5.1.1 充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队伍 | 第55页 |
5.1.2 构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模式 | 第55-56页 |
5.2 健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第56页 |
5.2.1 加快推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立法进程 | 第56页 |
5.2.2 做好小餐饮管理的立法 | 第56页 |
5.3 推进监督执法管理体制建设 | 第56-58页 |
5.3.1 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进行量化分级管理 | 第57页 |
5.3.2 强化对重点场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监管 | 第57页 |
5.3.3 注重对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 | 第57-58页 |
5.3.4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 | 第58页 |
5.4 创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治理策略 | 第58-60页 |
5.4.1 支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建设 | 第58-59页 |
5.4.2 支持“明厨亮灶”示范单位建设 | 第59页 |
5.4.3 支持“农餐对接”示范工程建设 | 第59页 |
5.4.4 支持网络订餐智慧监管平台建设 | 第59-60页 |
5.5 应用HACCP强化风险防控措施 | 第60-63页 |
5.5.1 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 第60-61页 |
5.5.2 构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 第61-63页 |
5.6 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 第63-65页 |
5.6.1 落实地方政府责任 | 第63页 |
5.6.2 落实监管部门责任 | 第63-64页 |
5.6.3 落实餐饮主体责任 | 第64页 |
5.6.4 引导消费者参与 | 第64页 |
5.6.5 落实社会多元化主体共治责任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