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煤岩破碎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煤层气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煤岩破碎机理及安全评价理论研究 | 第15-25页 |
2.1 煤岩结构特点及破碎理论研究 | 第15-19页 |
2.1.1 煤岩结构特点 | 第15页 |
2.1.2 煤岩破裂机理和破坏形式 | 第15-17页 |
2.1.3 煤岩破坏准则 | 第17-19页 |
2.2 负压扩孔技术原理和作业流程 | 第19-22页 |
2.2.1 负压扩孔技术改造机理 | 第19-20页 |
2.2.2 基于负压扩孔技术的煤岩破碎工艺过程 | 第20-22页 |
2.3 安全评价理论 | 第22-24页 |
2.3.1 风险及风险识别方法 | 第22页 |
2.3.2 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煤岩破碎过程中割缝筛管失效分析 | 第25-42页 |
3.1 各种载荷对割缝筛管的失效分析 | 第25-29页 |
3.1.1 气体内压对筛管损坏的影响 | 第25-27页 |
3.1.2 外挤压力对筛管损坏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3 其他应力对筛管损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 割缝筛管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9-33页 |
3.2.1 有限元方法简述 | 第29页 |
3.2.2 割缝筛管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9-33页 |
3.3 割缝参数对筛管应力分布影响分析 | 第33-40页 |
3.3.1 缝长变化对筛管应力分布影响 | 第33-35页 |
3.3.2 缝宽变化对筛管应力分布影响 | 第35-37页 |
3.3.3 缝间距变化对筛管应力分布影响 | 第37-39页 |
3.3.4 周缝数变化对筛管应力分布影响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煤层气井近井区煤岩破碎效果研究 | 第42-61页 |
4.1 煤岩破碎效果分析 | 第42-43页 |
4.1.1 煤岩破碎效果分析 | 第42页 |
4.1.2 最大剪应力理论 | 第42-43页 |
4.2 煤层气井近井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4.2.1 煤岩受力情况及基本假设 | 第43-44页 |
4.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4.3 近井区煤岩应力分布和破碎效果分析 | 第45-60页 |
4.3.1 注入压力对煤岩应力分布和破碎带分布影响 | 第45-50页 |
4.3.2 割缝长度对煤岩应力分布和破碎带分布影响 | 第50-55页 |
4.3.3 井眼直径对煤岩应力分布和破碎带分布影响 | 第55-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煤层气井近井区煤岩破碎过程安全评价 | 第61-76页 |
5.1 近井区煤岩破碎作业中危险识别 | 第61-67页 |
5.1.1 制气注气系统危险识别 | 第62-65页 |
5.1.2 筛管系统危险识别 | 第65-66页 |
5.1.3 煤岩储层危险识别 | 第66页 |
5.1.4 安全评价方法的确定及应用 | 第66-67页 |
5.2 煤岩破碎作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分配 | 第67-71页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67-68页 |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8页 |
5.2.3 指标权重的分配计算 | 第68-71页 |
5.3 煤岩破碎作业模糊综合评价 | 第71-75页 |
5.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71-72页 |
5.3.2 煤岩破碎作业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第72-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