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绒花行业变迁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17-18页 |
五、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明清时期绒花的兴起 | 第20-36页 |
第一节 明清绒花兴起的历史渊源 | 第20-24页 |
一、古代发饰与簪花习俗 | 第20-22页 |
二、人造花与绒花的关联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明清绒花兴起的经济社会因素 | 第24-27页 |
一、丝织业以及相关手工业的繁荣 | 第24-26页 |
二、审美与传统习俗需求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明清时期绒花的区域分布与工艺特征 | 第27-31页 |
一、明清绒花分布的三个主要区域 | 第28-29页 |
二、明清绒花的造型与工艺 | 第29-31页 |
第四节 明清绒花的簪戴场合 | 第31-36页 |
一、宫廷衙府簪戴绒花 | 第31-33页 |
二、民间簪戴绒花 | 第33-36页 |
第二章 清末至民国绒花的行业化发展 | 第36-48页 |
第一节 绒花行业化发展的近代化背景 | 第36-38页 |
一、清末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 | 第36-37页 |
二、近代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绒花行业的生产经营形态及行业监管 | 第38-43页 |
一、作为副业的家庭手工业 | 第38-39页 |
二、手工艺人专营 | 第39-40页 |
三、庙会花市等行业集中经销 | 第40-42页 |
四、制花行业公会对绒花经营的监管 | 第42-43页 |
第三节 绒花行业的区域分布 | 第43-48页 |
一、京津地区 | 第43-45页 |
二、江南地区 | 第45页 |
三、其他地区 | 第45-48页 |
第三章 新中国建立后绒花行业的变迁及非遗保护 | 第48-70页 |
第一节 建国后绒花发展的兴衰历程与原因 | 第48-54页 |
一、社会主义改造下的绒花生产合作社 | 第48-50页 |
二、工艺美术外销大潮——绒花发展的黄金时代 | 第50-53页 |
三、市场经济环境下绒花的衰败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入选非遗——绒花衰败后的重生 | 第54-60页 |
一、绒花制作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54-55页 |
二、传统绒花制作的工艺流程 | 第55-60页 |
第三节 非遗保护视角下的绒花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利用 | 第60-70页 |
一、绒花保护现状 | 第60-63页 |
二、绒花非遗保护面临的问题 | 第63-65页 |
三、解决对策 | 第65-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