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概述 | 第13-18页 |
1.1.1 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常规繁殖方式 | 第14-15页 |
1.1.2 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1.3 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组织培养的分化途径 | 第16-17页 |
1.1.4 珍稀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2 猪血木概述 | 第18-20页 |
1.2.1 猪血木的分布及濒危机制 | 第19-20页 |
1.2.2 猪血木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20页 |
1.2.3 猪血木的繁殖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3 梓叶槭概述 | 第20-21页 |
1.3.1 梓叶槭地理分布及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20-21页 |
1.3.2 梓叶槭的繁殖研究进展 | 第21页 |
1.4 海南槐概述 | 第21-22页 |
1.4.1 海南槐地理分布及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22页 |
1.4.2 海南槐的繁殖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5 短茎半蒴苣苔概述 | 第22-23页 |
1.5.1 短茎半蒴苣苔的分布及濒危机制 | 第22-23页 |
1.5.2 短茎半蒴苣苔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23页 |
1.5.3 短茎半蒴苣苔的繁殖研究进展 | 第23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猪血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第25-47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材料 | 第25页 |
2.3 方法 | 第25-30页 |
2.3.1 外植体种类的选择及表面消毒 | 第25-26页 |
2.3.2 不同茎段部位对外植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26页 |
2.3.3 不同取材时间对诱导腋芽萌发的影响 | 第26页 |
2.3.4 升汞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5 次氯酸钠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27页 |
2.3.6 不同消毒剂种类及消毒方式对外植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7 猪血木休眠芽的诱导 | 第28页 |
2.3.8 猪血木丛生芽的增殖 | 第28-30页 |
2.3.9 生根诱导培养 | 第30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30-45页 |
2.5.1 外植体种类的选择及表面消毒 | 第30-32页 |
2.5.2 不同茎段部位对外植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32-33页 |
2.5.3 不同取材时间对休眠芽诱导的影响 | 第33-34页 |
2.5.4 不同消毒剂种类和消毒方式的比较 | 第34-36页 |
2.5.5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诱导休眠芽诱导的影响 | 第36页 |
2.5.6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诱导休眠芽的影响 | 第36-37页 |
2.5.7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 第37-39页 |
2.5.8 不同BA浓度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 第39-40页 |
2.5.9 不同BA浓度对种子苗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 第40-42页 |
2.5.10 不同培养周期对丛生芽增殖与生长的影响 | 第42页 |
2.5.11 生根诱导培养 | 第42-45页 |
2.6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梓叶槭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第47-57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材料 | 第47页 |
3.3 方法 | 第47-48页 |
3.3.1 坚果千粒重测定 | 第47页 |
3.3.2 梓叶槭种子消毒 | 第47-48页 |
3.3.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种子萌发影响 | 第48页 |
3.3.4 不同TDZ浓度对梓叶槭节位增殖的影响 | 第48页 |
3.3.5 叶片不同部位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诱导的影响 | 第48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3.5.1 种子形态特征和千粒重 | 第49页 |
3.5.2 0.1%升汞不同消毒时间对种子消毒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50页 |
3.5.4 不同TDZ浓度对梓叶槭节位增殖的影响 | 第50-52页 |
3.5.5 叶片不同部位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诱导愈伤的影响 | 第52-55页 |
3.6 讨论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海南槐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第57-69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材料 | 第57页 |
4.3 方法 | 第57-59页 |
4.3.1 外植体表面消毒 | 第57页 |
4.3.2 海南槐腋芽诱导 | 第57-58页 |
4.3.3 海南槐的增殖 | 第58-59页 |
4.3.4 海南槐的生根诱导 | 第59页 |
4.3.5 海南槐组培苗移栽 | 第59页 |
4.4 数据分析 | 第59-60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60-68页 |
4.5.1 0.1%升汞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60页 |
4.5.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腋芽诱导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节位及侧芽增殖的影响 | 第61-62页 |
4.5.4 不同BA浓度对节位及侧芽增殖的影响 | 第62-63页 |
4.5.5 不同NAA浓度对丛生芽及节位增殖的影响 | 第63-65页 |
4.5.6 不同蔗糖浓度对节位及侧芽增殖的影响 | 第65页 |
4.5.7 不同培养周期对节位及侧芽增殖的影响 | 第65-66页 |
4.5.8 海南槐生根诱导 | 第66-68页 |
4.5.9 海南槐组培苗移栽 | 第68页 |
4.6 讨论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短茎半蒴苣苔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第69-80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材料 | 第69页 |
5.3 方法 | 第69-71页 |
5.3.1 外植体表面消毒 | 第69-70页 |
5.3.2 叶片诱导不定芽及丛生芽增殖 | 第70-71页 |
5.3.3 生根培养 | 第71页 |
5.3.4 组培苗移栽 | 第71页 |
5.4 数据分析 | 第71-72页 |
5.5 结果与分析 | 第72-78页 |
5.5.1 不同消毒方式对外植体消毒成功的影响 | 第72-73页 |
5.5.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73-75页 |
5.5.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第75-76页 |
5.5.4 生长素以及以蛭石与泥炭土为支持物对生根诱导的影响 | 第76-77页 |
5.5.5 组培苗移栽 | 第77-78页 |
5.6 讨论 | 第78-80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0-83页 |
6.1 总结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