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我国热带海岛及其海岛植物概述 | 第12-13页 |
1.2 草海桐的概述 | 第13-16页 |
1.2.1 草海桐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1.2.2 草海桐科以及草海桐的分布状况 | 第14页 |
1.2.3 草海桐的用途和价值 | 第14-15页 |
1.2.4 草海桐以及草海桐属植物的繁育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单叶蔓荆的概述 | 第16-19页 |
1.3.1 单叶蔓荆的生物学特性 | 第16-17页 |
1.3.2 单叶蔓荆的分布状态 | 第17页 |
1.3.3 单叶蔓荆的作用和价值 | 第17-18页 |
1.3.4 单叶蔓荆的繁育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草海桐种子萌发研究 | 第21-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1 材料的采集 | 第21页 |
2.1.2 草海桐果实的观察、百粒重与含水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1.3 TTC法检测草海桐种子活力 | 第21-22页 |
2.1.3.1 磷酸缓冲溶液与TTC溶液的配制 | 第22页 |
2.1.3.2 TTC染色与观察 | 第22页 |
2.1.4 种子萌发 | 第22-23页 |
2.1.4.1 外果皮对草海桐种子萌发影响 | 第22-23页 |
2.1.4.2 清水浸泡不同时间对草海桐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3页 |
2.1.4.3 GA3溶液或者海水浸泡对草海桐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3页 |
2.1.5 不同贮藏条件与贮藏时间对草海桐种子生活力的影响 | 第23页 |
2.1.6 室温或4℃条件下贮藏180d后对草海桐种子生活力与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3-24页 |
2.1.7 种苗移栽 | 第24页 |
2.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2.2.1 草海桐果实的观察、千粒重和含水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2.2 草海桐种子活力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3 不同处理对种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4 不同的贮藏条件温度与贮藏时间对草海桐种子生活力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5 室温与4℃条件下贮藏180d对草海桐种子生活力与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27页 |
2.2.6 草海桐幼苗移栽 | 第27-29页 |
2.3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草海桐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 | 第31-5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3.1.2 培养条件 | 第31页 |
3.1.3 无菌体系的建立 | 第31页 |
3.1.4 叶片不定芽与体细胞胚诱导 | 第31-32页 |
3.1.5 根不定芽与体细胞胚的诱导 | 第32页 |
3.1.6 组织结构观察 | 第32-34页 |
3.1.6.1 徒手切片观察草海桐叶片体细胞胚与不定芽的发生 | 第32页 |
3.1.6.2 石蜡切片观察草海桐根的体细胞胚与不定芽发生 | 第32-34页 |
3.1.7 体细胞胚的生长发育与不定芽的增殖及伸长 | 第34页 |
3.1.8 生根诱导 | 第34页 |
3.1.9 炼苗与移栽 | 第34页 |
3.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4-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52页 |
3.2.1 草海桐叶片上的体细胞胚和不定芽的诱导 | 第35-37页 |
3.2.2 草海桐根体细胞胚和不定芽的诱导 | 第37-40页 |
3.2.3 解剖学观察 | 第40-44页 |
3.2.3.1 徒手切片观察草海桐叶片体细胞胚与不定芽的发生 | 第40-43页 |
3.2.3.2 石蜡切片观察草海桐根体细胞胚与不定芽的发生 | 第43-44页 |
3.2.5 草海桐体细胞胚的发育和不定芽的增殖及其伸长 | 第44-47页 |
3.2.6 生根诱导 | 第47-50页 |
3.2.7 炼苗与移栽 | 第50-52页 |
3.3 讨论 | 第52-55页 |
第四章 单叶蔓荆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 | 第55-7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4.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55页 |
4.1.3 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55页 |
4.1.4 从常态芽茎段上诱导不定芽 | 第55-56页 |
4.1.5 扁平化的诱导与不定芽的形成 | 第56页 |
4.1.6 扁平化茎段上的不定芽增殖与伸长 | 第56页 |
4.1.7 解剖学观察 | 第56页 |
4.1.8 倍性分析 | 第56-57页 |
4.1.9 生根诱导 | 第57-58页 |
4.1.10 炼苗与移栽 | 第58页 |
4.1.11 数据分析 | 第5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8页 |
4.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单叶蔓荆于正常茎段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2 扁平化茎段的诱导与扁平化茎段上不定芽的形成 | 第59-60页 |
4.2.3 不定芽增殖与伸长 | 第60-61页 |
4.2.4 茎段的解剖学观察 | 第61-62页 |
4.2.5 倍性分析 | 第62-63页 |
4.2.6 生根培养 | 第63-65页 |
4.2.7 炼苗与移栽 | 第65-68页 |
4.3 讨论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5.1 全文主要结果与结论 | 第70-71页 |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