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CO2浓度倍增对褐飞虱和棉蚜适合度的影响及其取食行为机理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3页
    1. 气候变化趋势概述第15-17页
    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第17-23页
        2.1 CO_2升高对植物形态结构和生物量的影响第18-20页
        2.2 CO_2升高对植物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第20-23页
    3. 大气CO_2升高对昆虫的影响第23-30页
        3.1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昆虫”互作关系影响的“上、下行效应”机理第24页
        3.2 CO_2升高对咀嚼类昆虫的影响第24-25页
        3.3 CO_2浓度升高对刺吸类昆虫的影响第25-30页
    4. 昆虫刺吸电位技术(EPG)的历史和原理第30-37页
        4.1 EPG的基本原理第31页
        4.2 EPG的历史和仪器设计第31-36页
        4.3 确定EPG波形的生物学意义的基本原则第36-37页
    5. 主要刺吸类害虫褐飞虱和棉蚜的生物学特性简述第37-39页
        5.1 褐飞虱生物学特性第37-39页
        5.2 棉蚜生物学特性第39页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39-43页
        6.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9-41页
        6.2 技术路线第41-43页
第二章 刺吸电位技术中固定昆虫的三种方法比较及其应用研究第43-6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52页
        1.1 供试水稻第45页
        1.2 供试虫源第45-46页
        1.3 主要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第46-47页
        1.4 EPG试验方法第47-48页
        1.5 三种昆虫固定方法第48-50页
        1.6 灰飞虱取食行为的波型鉴定及统计分析第50-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60页
        2.1 负压法、冷冻法和麻醉法的便捷性与可操作性比较第52页
        2.2 负压法、冷冻法和麻醉法对昆虫本身的影响比较第52-53页
        2.3 负压法、冷冻法和麻醉法对EPG波谱质量的影响第53-55页
        2.4 负压法昆虫固定技术在EPG实验中的应用第55-60页
    3. 讨论第60-63页
第三章 褐飞虱刺吸取食行为对CO_2倍增的响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第63-9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5-78页
        1.1 供试水稻第65-66页
        1.2 供试虫源第66页
        1.3 环境条件控制第66页
        1.4 主要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第66-68页
        1.5 褐飞虱卵期的测定第68页
        1.6 褐飞虱若虫历期的测定第68-69页
        1.7 褐飞虱成虫体重的测定第69页
        1.8 褐飞虱雌虫寿命的测定第69页
        1.9 褐飞虱雌虫繁殖力的测定第69-70页
        1.10 褐飞虱若虫刺吸取食行为检测第70页
        1.11 总RNA的提取及质检第70-72页
        1.12 cDNA的合成第72-73页
        1.13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第73-76页
        1.14 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第76-77页
        1.15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77-7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8-88页
        2.1 CO_2浓度倍增对褐飞虱卵期发育的影响第78-79页
        2.2 CO_2浓度倍增对褐飞虱若虫发育的影响第79页
        2.3 CO_2浓度倍增对褐飞虱雌虫寿命的影响第79-81页
        2.4 CO_2浓度倍增对褐飞虱初羽化成虫体重的影响第81-83页
        2.5 CO_2浓度倍增对褐飞虱雌虫繁殖力的影响第83页
        2.6 CO_2浓度倍增对褐飞虱若虫取食行为的影响第83-84页
        2.7 褐飞虱取食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第84-88页
    3. 结论与讨论第88-91页
第四章 棉蚜刺吸取食行为对CO_2倍增的响应及其内在机理研究第91-11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94-101页
        1.1 供试植株第94页
        1.2 供试昆虫第94-95页
        1.3 环境条件控制第95页
        1.4 主要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第95-96页
        1.5 棉蚜刺吸取食行为监测第96页
        1.6 棉花叶片显微结构和膨压第96-97页
        1.7 棉花叶片可溶性组分第97页
        1.8 总RNA的提取及质检第97页
        1.9 cDNA的合成第97页
        1.10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第97-98页
        1.11 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第98-101页
        1.12 数据分析第101页
    2. 结果第101-112页
        2.1 棉蚜的成蚜体重、繁殖力及种群密度第101-103页
        2.2 棉蚜的刺吸取食行为第103页
        2.3 棉花叶片显微结构和叶膨压第103-104页
        2.4 棉花叶片可溶性组分含量第104-107页
        2.5 EPG波型持续时间与棉花叶片显微结构相关性分析第107页
        2.6 棉蚜取食EPG波形、成蚜生长指标以及棉花可溶性组分含量第107-111页
        2.7 棉蚜取食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第111-112页
    3. 讨论第112-115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115-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授权专利第137-139页
    期刊论文第137页
    会议论文第137-138页
    授权专利第138-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附录第141-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番茄免疫受体Sw-5b对Tospovirus广谱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与我国TSWV Tsw抗性突破株系的遗传差异分析
下一篇: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苹果产量和果园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