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大跨连续刚构桥概述 | 第10-14页 |
1.1.1 大跨连续刚构桥发展概况及趋势 | 第10-12页 |
1.1.2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结构特点 | 第12-13页 |
1.1.3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方法 | 第13-14页 |
1.2 施工控制技术状况 | 第14-15页 |
1.2.1 施工控制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2 施工控制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基本理论 | 第17-29页 |
2.1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步骤和内容 | 第17-19页 |
2.1.1 施工控制的步骤 | 第17页 |
2.1.2 施工控制的内容 | 第17-19页 |
2.2 施工控制结构分析计算方法 | 第19-22页 |
2.2.1 正装分析法 | 第20-21页 |
2.2.2 倒装分析法 | 第21页 |
2.2.3 无应力状态分析法 | 第21-22页 |
2.3 施工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2.3.1 结构参数 | 第22-23页 |
2.3.2 温度及湿度变化 | 第23页 |
2.3.3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及剪滞效应 | 第23页 |
2.3.4 结构分析计算模型 | 第23页 |
2.3.5 施工监测 | 第23-24页 |
2.3.6 施工管理 | 第24页 |
2.4 设计参数识别 | 第24-28页 |
2.4.1 参数识别的步骤及方法 | 第24-25页 |
2.4.2 神经网络算法理论 | 第25-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大渡河大桥建模仿真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29-61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9-36页 |
3.1.1 工程背景 | 第29-30页 |
3.1.2 结构主要材料及参数 | 第30-32页 |
3.1.3 桥梁施工方法 | 第32-36页 |
3.2 模型建立 | 第36-40页 |
3.2.1 建立结构模型 | 第36-37页 |
3.2.2 定义并构建结构组 | 第37-38页 |
3.2.3 定义边界组 | 第38-39页 |
3.2.4 定义荷载组 | 第39页 |
3.2.5 预应力钢束布置 | 第39-40页 |
3.2.6 定义并建立施工阶段 | 第40页 |
3.3 大渡河大桥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0-60页 |
3.3.1 混凝土容重敏感性分析 | 第41-44页 |
3.3.2 混凝土弹性模量 | 第44-47页 |
3.3.3 预应力参数 | 第47-56页 |
3.3.4 混凝土收缩、徐变 | 第56-58页 |
3.3.5 确定主要影响设计参数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大渡河大桥施工监控 | 第61-86页 |
4.1 监控方法 | 第61-62页 |
4.2 应力控制 | 第62-68页 |
4.2.1 应力监测 | 第62-65页 |
4.2.2 应力监测结果 | 第65-68页 |
4.3 线性控制 | 第68-75页 |
4.3.1 立模标高的确定 | 第68-69页 |
4.3.2 大渡河大桥的施工预拱度 | 第69页 |
4.3.3 几何变形测量 | 第69-72页 |
4.3.4 标高控制结果 | 第72-75页 |
4.4 温度控制 | 第75-78页 |
4.5 BP神经网络算法在施工控制参数识别中的应用 | 第78-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6-88页 |
5.1 结论 | 第86-87页 |
5.2 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