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借宜造景理法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1.2 研究范围第14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4-26页
        1.3.1 借宜造景理法在国内的发展第14-20页
        1.3.2 借宜造景理法在国外的发展第20-24页
        1.3.3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造景研究第24-26页
    1.4 研究主要内容第26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6-28页
        1.5.1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5.2 研究基本思路和框架第27-28页
2 借宜造景概念与内涵第28-41页
    2.1 借宜造景释义第28-34页
        2.1.1 “借”的释义第28页
        2.1.2 “宜”的释义第28-30页
        2.1.3 借宜造景的概念第30-34页
            2.1.3.1 借宜造景与因地制宜的关系第30-32页
            2.1.3.2 借宜造景与借景的关系第32-34页
    2.2 借宜造景内涵第34-38页
        2.2.1 因地制宜第35页
        2.2.2 事半功倍第35-36页
        2.2.3 因借适度第36页
        2.2.4 因借巧妙第36-37页
        2.2.5 与时俱进第37-38页
    2.3 借宜造景哲学关系解析第38-40页
        2.3.1 借宜造景的因果关系第38页
        2.3.2 借宜造景在逻辑上的先在性第38-39页
        2.3.3 借宜造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第39-40页
    2.4 小结第40-41页
3 借宜造景理法第41-88页
    3.1 立意问名:情景相生,妙于两宜第41-46页
        3.1.1 借文史之宜,景面文心第42-43页
        3.1.2 借物境之宜,物我交融第43-46页
    3.2 布局:山水相宜,因境成景第46-76页
        3.2.1 因山构室,得景随形第46-65页
            3.2.1.1 借山之顶,立亭望远第47-49页
            3.2.1.2 借山之坡,就势成台第49-59页
            3.2.1.3 借山之谷,寻幽探胜第59-63页
            3.2.1.4 借山之脊,点塔为睛第63-65页
        3.2.2 因水成景,虚实相映第65-76页
            3.2.2.1 借水之滨,立亭安榭第65-68页
            3.2.2.2 借水之利,引水构园第68-71页
            3.2.2.3 借水之央,筑堤列岛第71-76页
    3.3 理微:精巧入微,妙于灵绝第76-87页
        3.3.1 借山石之宜,寸石生情第76-78页
            3.3.1.1 借山石点景第76-77页
            3.3.1.2 借山石造像第77页
            3.3.1.3 借山石叠山第77-78页
        3.3.2 借花木之宜,三境共生第78-81页
            3.3.2.1 借花木入画境第78-80页
            3.3.2.2 借花木生意境第80-81页
        3.3.3 借时变之宜,景到随机第81-85页
            3.3.3.1 借季相变化造景第82-83页
            3.3.3.2 借天象变化造景第83-84页
            3.3.3.3 借气象变化造景第84-85页
        3.3.4 借声音之宜,虚实相生第85-87页
    3.4 小结第87-88页
4 规划设计实践——贵安新区安迁山景观苗圃规划设计第88-102页
    4.1 项目背景第88页
    4.2 项目区位第88-89页
    4.3 现状分析第89-91页
        4.3.1 地形地貌分析第89-90页
        4.3.2 道路分析第90页
        4.3.3 水文分析第90页
        4.3.4 植被分析第90-91页
    4.4 设计定位与原则第91页
    4.5 总体设计第91-96页
        4.5.1 借山水之宜布局第91-94页
        4.5.2 因山设路第94页
        4.5.3 因山构水第94-96页
    4.6 景点设计第96-102页
        4.6.1 借水造景,诗画山水第96-98页
        4.6.2 借花木造景,四时景异第98-100页
        4.6.3 借山石造景,岩芳石秀第100页
        4.6.4 借风造景,心旷神怡第100-102页
5 结语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6页
作者简历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研究
下一篇: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电力企业成本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