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导言 | 第18-36页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8-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2.1 分析框架 | 第21-2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24-35页 |
1.3.1 区位理论研究综述 | 第24-31页 |
1.3.2 旅游产业区位研究综述 | 第31-33页 |
1.3.3 旅游产业发展区域差异研究综述 | 第33-34页 |
1.3.4 述评 | 第34-35页 |
1.4 创新点 | 第35-36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6-54页 |
2.1 宏观区位理论 | 第36-46页 |
2.1.1 宏观区位的界定 | 第36-39页 |
2.1.2 宏观区位的研究方法 | 第39页 |
2.1.3 宏观区位的要素禀赋 | 第39-41页 |
2.1.4 宏观区位的属性 | 第41-42页 |
2.1.5 宏观区位优势 | 第42-43页 |
2.1.6 宏观区位的政策意义 | 第43-44页 |
2.1.7 微观区位与宏观区位的总结 | 第44-46页 |
2.2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理论 | 第46-52页 |
2.2.1 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 | 第46-49页 |
2.2.2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 第49-52页 |
2.3 经济收敛性理论 | 第52-54页 |
2.3.1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收敛性 | 第52-53页 |
2.3.2 新增长理论与收敛性 | 第53-54页 |
3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分析框架 | 第54-65页 |
3.1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分析框架的意义 | 第54-55页 |
3.2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在区域分布差异研究中的适用性 | 第55-57页 |
3.1.1 旅游产业的综合经济属性 | 第55-56页 |
3.1.2 旅游活动的经济空间场性 | 第56-57页 |
3.1.3 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差异的阐释 | 第57页 |
3.3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分析理论框架 | 第57-65页 |
3.3.1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的界定 | 第57-58页 |
3.3.2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的研究范围 | 第58页 |
3.3.3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的决策主体 | 第58-61页 |
3.3.4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的优势 | 第61页 |
3.3.5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的影响因子 | 第61-65页 |
4 我国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 第65-99页 |
4.1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65-70页 |
4.1.1 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发展的非均衡性 | 第65-66页 |
4.1.2 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 | 第66-67页 |
4.1.3 地方发展政策因素的差异 | 第67-69页 |
4.1.4 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 | 第69-70页 |
4.2 宏观区位作用下我国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差异的实证检验 | 第70-75页 |
4.2.1 指标构建及数据来源 | 第70-72页 |
4.2.2 测度方法 | 第72-75页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5-86页 |
4.3.1 标志年份的选取说明 | 第75-76页 |
4.3.2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化指数的结果检验 | 第76-78页 |
4.3.3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空间分布差异的结果检验 | 第78-82页 |
4.3.4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空间分布差异形成机制的结果检验 | 第82-86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86-89页 |
本章附录 | 第89-99页 |
5 我国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 第99-131页 |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数据 | 第99-106页 |
5.1.1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优势的构建 | 第99-100页 |
5.1.2 指标选取与说明 | 第100-105页 |
5.1.3 模型设定 | 第105-106页 |
5.2 空间检验与研究方法 | 第106-109页 |
5.2.1 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106-107页 |
5.2.2 研究方法 | 第107-109页 |
5.3 参数估计结果 | 第109-127页 |
5.3.1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化优势参数估计 | 第109-111页 |
5.3.2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结果 | 第111-112页 |
5.3.3 全域空间常参数估计结果 | 第112-116页 |
5.3.4 局域空间变参数估计结果 | 第116-12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本章附录 | 第129-131页 |
6 我国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的敛散性分析 | 第131-143页 |
6.1 收敛机制的理论模型与数据来源 | 第131-133页 |
6.1.1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 第131页 |
6.1.2 收敛机制的理论模型 | 第131-133页 |
6.2 敛散机制的实证检验结果 | 第133-141页 |
6.4.1 σ-收敛特征分析 | 第133-136页 |
6.4.2 俱乐部收敛特征分析 | 第136-138页 |
6.4.3 β-收敛特征分析 | 第138-141页 |
6.3 结论 | 第141-143页 |
6.5.1 从σ-收敛看区域差异从非均衡增长到协调发展 | 第141页 |
6.5.2 从俱乐部收敛看区域差异是发达与落后地区的政策安排 | 第141-142页 |
6.5.3 从β-收敛看宏观区位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作用 | 第142-143页 |
7 基于宏观区位的我国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政策建议 | 第143-153页 |
7.1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政策 | 第143-145页 |
7.1.1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优势的提升政策 | 第143-144页 |
7.1.2 城市化旅游区域的开发政策 | 第144页 |
7.1.3 旅游产业功能分区的指导政策 | 第144-145页 |
7.1.4 旅游经济系统建设的空间落实 | 第145页 |
7.2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因子政策 | 第145-150页 |
7.2.1 旅游市场开发的政策 | 第146页 |
7.2.2 交通便利度开发的政策 | 第146-147页 |
7.2.3 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 | 第147-148页 |
7.2.4 旅游产业流动要素开发政策 | 第148页 |
7.2.5 宏观级差地租政策 | 第148-149页 |
7.2.6 政府协调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 第149-150页 |
7.3 旅游产业区域规划政策 | 第150-153页 |
7.3.1 区域旅游产品规划政策 | 第150-151页 |
7.3.2 区域旅游市场规划政策 | 第151-152页 |
7.3.3 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政策 | 第152-153页 |
8 研究结论和不足 | 第153-157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53-155页 |
8.2 研究不足 | 第155-15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