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3页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1.2.1 水库滑坡变形演化机理研究 | 第19-22页 |
1.2.2 水库滑坡多场特征与多场耦合研究 | 第22-24页 |
1.2.3 滑坡-抗滑桩体系相互作用与协同变形研究 | 第24-26页 |
1.2.4 滑坡降排水防治方法研究 | 第26-27页 |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7-2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29-3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1.4.3 创新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马家沟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及变形特征 | 第33-47页 |
2.1 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 第34-38页 |
2.1.1 滑坡概况 | 第34-35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35页 |
2.1.3 地层岩性 | 第35-38页 |
2.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8页 |
2.2 滑坡治理工程概况 | 第38-39页 |
2.3 滑坡变形演化规律 | 第39-46页 |
2.3.1 滑坡裂缝发育特征 | 第39-41页 |
2.3.2 滑坡地表位移演化规律 | 第41-43页 |
2.3.3 滑坡变形演化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 | 第43-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基于现场监测的水库滑坡-抗滑桩体系多场特征研究 | 第47-76页 |
3.1 滑坡-抗滑桩体系现场试验总体设计 | 第47-55页 |
3.1.1 滑坡体监测系统设计 | 第49-52页 |
3.1.2 试验桩及其监测系统设计 | 第52-55页 |
3.2 马家沟滑坡多场特征监测分析 | 第55-61页 |
3.2.1 滑坡渗流场演化特征 | 第56-57页 |
3.2.2 滑坡地表位移场演化特征 | 第57-59页 |
3.2.3 滑坡深部位移场演化特征 | 第59-61页 |
3.3 试验桩多场特征监测结果 | 第61-70页 |
3.3.1 试验桩钢筋受力特征 | 第61-63页 |
3.3.2 试验桩桩身应变特征 | 第63-64页 |
3.3.3 试验桩变形特征 | 第64-66页 |
3.3.4 试验桩弯矩计算 | 第66-68页 |
3.3.5 桩周土压力特征 | 第68-70页 |
3.4 滑坡-抗滑桩体系协同变形破坏模式 | 第70-74页 |
3.4.1 滑坡滑动面确定及其运动模式 | 第70页 |
3.4.2 滑坡启动变形过程分析 | 第70-72页 |
3.4.3 试验桩受力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72-7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基于CS-SVM与FEM的水库滑坡渗流场反演研究 | 第76-89页 |
4.1 基于CS-SVM的滑坡渗透系数反演方法 | 第76-79页 |
4.1.1 改进的支持向量机反演方法 | 第76-77页 |
4.1.2 水库滑坡渗流参数反演数学模型 | 第77-79页 |
4.2 基于FEM 的样本数据构造与参数反演 | 第79-84页 |
4.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9-80页 |
4.2.2 机器学习样本数据构造 | 第80-83页 |
4.2.3 渗透系数反演 | 第83-84页 |
4.3 基于FEM的水库滑坡渗流场演化特征 | 第84-88页 |
4.3.1 三峡水库调度概化模型 | 第84-85页 |
4.3.2 地下水浸润线变化特征 | 第85-87页 |
4.3.3 地下水动水压力变化特征 | 第87-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滑坡-抗滑桩体系多场特征与演化机理研究 | 第89-122页 |
5.1 水库滑坡-抗滑桩体系数值模型与计算参数 | 第89-95页 |
5.1.1 FLAC3D流固耦合方法简介 | 第89-90页 |
5.1.2 滑坡-抗滑桩体系数值模型 | 第90-93页 |
5.1.3 数值模型计算参数 | 第93-94页 |
5.1.4 库水位波动和降雨的模拟方法 | 第94-95页 |
5.2 无桩条件下马家沟滑坡多场特征演化规律 | 第95-106页 |
5.2.1 无桩条件下滑坡渗流场演化特征 | 第96-98页 |
5.2.2 无桩条件下滑坡应力场与应变场变化规律 | 第98-100页 |
5.2.3 无桩条件下滑坡位移场演化规律 | 第100-103页 |
5.2.4 降雨工况下滑坡多场特征 | 第103-106页 |
5.3 马家沟滑坡-抗滑桩体系多场特征演化规律 | 第106-115页 |
5.3.1 工程桩植入后滑坡多场特征演化规律 | 第107-110页 |
5.3.2 试验桩植入后滑坡多场特征变化规律 | 第110-115页 |
5.4 马家沟滑坡-抗滑桩体系演化机理 | 第115-116页 |
5.5 采用降排水措施对马家沟滑坡的防治效果 | 第116-120页 |
5.5.1 动水压力型滑坡智能降排水防治方法 | 第117-118页 |
5.5.2 采用智能降排水方法防治效果的数值验证 | 第118-12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6.1 结论 | 第122-123页 |
6.2 展望 | 第123-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