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8页 |
1.1.1 铬的理化性质 | 第11-13页 |
1.1.2 土壤铬污染来源 | 第13页 |
1.1.3 我国土壤铬污染现状 | 第13-17页 |
1.1.4 铬污染的危害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1 铬渣渗液污染及污染物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2 Cr(Ⅳ)迁移转化数值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研究区铬污染动态监测及分析 | 第23-49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7页 |
2.1.1 气候 | 第23-24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2.1.3 水文地质 | 第24-27页 |
2.2 铬污染动态监测 | 第27-33页 |
2.2.1 土壤铬污染状态监测方案 | 第27-31页 |
2.2.2 地下水铬污染状态监测方案 | 第31-32页 |
2.2.3 样品的分析测定 | 第32-33页 |
2.3 监测结果分析 | 第33-43页 |
2.3.1 研究区域铬渣场附近土壤铬含量状况分析 | 第33-36页 |
2.3.2 研究区域铬渣场附近地下水铬含量状况分析 | 第36-43页 |
2.4 研究区铬污染状态的分析评价 | 第43-47页 |
2.4.1 土壤铬污染分析评价 | 第43-46页 |
2.4.2 地下水铬污染分析评价 | 第46-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铬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试验研究 | 第49-58页 |
3.1 试验目的 | 第49页 |
3.2 试验方案设置 | 第49-50页 |
3.3 试验材料 | 第50-51页 |
3.4 指标测定 | 第51-52页 |
3.5 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3.5.1 不同含水率水平下Cr(Ⅵ)的转化规律 | 第53-55页 |
3.5.2 不同土壤质地下Cr(Ⅵ)的转化规律 | 第55-56页 |
3.5.3 Cr(Ⅵ)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 第56-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土壤中Cr(Ⅵ)运移的数值模拟模型 | 第58-76页 |
4.1 土壤溶质运移机理 | 第58-60页 |
4.1.1 溶质的对流运移 | 第58页 |
4.1.2 溶质的分子扩散 | 第58-59页 |
4.1.3 水动力弥散 | 第59-60页 |
4.1.4 吸附作用 | 第60页 |
4.2 土壤铬污染数值模拟模型 | 第60-64页 |
4.2.1 HYDRUS-1D模型简介 | 第60-61页 |
4.2.2 土壤水分运移模型 | 第61-62页 |
4.2.3 土壤溶质运移模型 | 第62-63页 |
4.2.4 根系吸水模型 | 第63-64页 |
4.2.5 模型参数的介绍 | 第64页 |
4.3 模型率定和验证 | 第64-66页 |
4.4 研究区污染物模型模拟预测 | 第66-69页 |
4.4.1 模型参数 | 第66页 |
4.4.2 空间离散 | 第66-67页 |
4.4.3 边界条件 | 第67页 |
4.4.4 根系吸水参数的设定 | 第67-68页 |
4.4.5 灌溉水量的确定 | 第68-69页 |
4.5 土壤铬污染数值模拟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第69-74页 |
4.5.1 污染源区土壤中铬污染趋势 | 第69-71页 |
4.5.2 生活及工业区土壤中铬污染趋势 | 第71-72页 |
4.5.3 农田区土壤中铬污染趋势 | 第72-74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74-76页 |
第5章. 地下水中Cr(Ⅵ)运移的数值模拟模型 | 第76-94页 |
5.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及模型原理 | 第76-77页 |
5.1.1 软件介绍 | 第76页 |
5.1.2 水流模型 | 第76-77页 |
5.1.3 溶质模型 | 第77页 |
5.2 模型概化 | 第77-79页 |
5.2.1 模拟区域的确定 | 第77-78页 |
5.2.2 网格剖分 | 第78页 |
5.2.3 边界条件的划分 | 第78-79页 |
5.2.4 模型数值解 | 第79页 |
5.3 模型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79-81页 |
5.4 抽水井、观测井的设置 | 第81-82页 |
5.4.1 抽水井设置 | 第81页 |
5.4.2 水位和水质观测井设置 | 第81-82页 |
5.5 潜水蒸发的设置 | 第82页 |
5.6 模型的标定和验证 | 第82-85页 |
5.7 地下水铬污染数值模拟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第85-93页 |
5.7.1 污染物在水平方向上的扩散 | 第85-87页 |
5.7.2 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 | 第87-91页 |
5.7.3 污染物浓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趋势 | 第91-9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4-96页 |
6.2 创新点 | 第96页 |
6.3 展望与不足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124页 |
附录一 | 第101-117页 |
附录二 | 第117-123页 |
附录三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