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环境事故的市场反应--兼述环境信息披露的治理效应
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二、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第一节 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19-23页 |
一、关于环境事故的市场反应的研究 | 第19-20页 |
二、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 | 第20-21页 |
(一) 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0-21页 |
(二) 环境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 | 第21页 |
三、关于环境事故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情况的研究 | 第21-22页 |
四、环境事故背景下环境信息披露的治理效应研究 | 第22页 |
五、文献评述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一、合法性理论 | 第23页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三、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24页 |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26-37页 |
第一节 公司简介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海正药业的环境事故及市场反应 | 第27-33页 |
一、海正药业环境事故 | 第27-28页 |
二、海正药业环境事故的市场反应 | 第28-31页 |
三、两次环境事故的市场反应情况对比 | 第31-33页 |
(一) 两次事故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 第31-32页 |
(二) 两次环境事故的性质 | 第32页 |
(三) 两次事故前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环境事故后肇事企业的应对措施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案例小结 | 第34-37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37-43页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37-38页 |
一、环境事故与市场反应 | 第37-38页 |
二、环境信息披露的治理效应 | 第38页 |
第二节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 | 第38-42页 |
一、变量定义 | 第38-41页 |
(一) 超常累计收益率 | 第38-39页 |
(二) 环境信息披露质量 | 第39-41页 |
(三) 控制变量 | 第41页 |
二、模型设计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实证检验 | 第43-51页 |
第一节 描述性分析 | 第43页 |
第二节 实证结果 | 第43-50页 |
一、哈药集团“污染门” | 第44-47页 |
二、鲁抗药业“污染门” | 第47-50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1-55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2-55页 |
一、政府方面 | 第52-53页 |
(一) 完善环境法规 | 第52-53页 |
(二) 健全信息质量评估机制 | 第53页 |
二、企业方面 | 第53-55页 |
(一) 提高环境管理意识 | 第53-54页 |
(二) 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水平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