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 胫骨软骨发育不良的研究背景 | 第10-16页 |
1.1 正常胫骨软骨生长板的生长及结构 | 第10-12页 |
1.1.1 正常胫骨软骨生长 | 第10页 |
1.1.2 胫骨软骨生长板的结构组成 | 第10-12页 |
1.2 胫骨软骨发育不良的特征 | 第12页 |
1.3 胫骨软骨发育不良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12-13页 |
1.4 胫骨软骨发育不良的原因 | 第13页 |
1.5 胫骨软骨发育不良的诱发机制 | 第13页 |
1.6 胫骨软骨发育不良的预防 | 第13-14页 |
1.7 胫骨软骨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2 谷胱甘肽S-转移酶 | 第16-22页 |
2.1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分类 | 第16-17页 |
2.1.1 GSTs超家族分类 | 第16-17页 |
2.1.2 哺乳动物胞质GSTs | 第17页 |
2.2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结构 | 第17页 |
2.3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催化特性 | 第17-18页 |
2.4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生理学功能 | 第18-22页 |
2.4.1 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外源性化合物的作用 | 第18-19页 |
2.4.2 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内源性化合物的作用 | 第19-20页 |
2.4.3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类固醇异构化活性 | 第20页 |
2.4.4 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类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的作用 | 第20页 |
2.4.5 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肿瘤的影响 | 第20页 |
2.4.6 谷胱甘肽S-转移酶A3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3 GSTA3与胫骨软骨发育不良的关系 | 第22-24页 |
3.1 GSTA3解毒功能与福美双诱导的胫骨软骨发育不良 | 第22页 |
3.2 GSTA3抗氧化功能与福美双诱导的胫骨软骨发育不良 | 第22-23页 |
3.3 GSTA3的类固醇异构酶活与福美双诱导的胫骨软骨发育不良 | 第23-24页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肉鸡GSTA3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25-3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1.1 试验动物 | 第25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5-2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6-30页 |
2.1 动物处理 | 第26页 |
2.2 目的基因GSTA3 PCR产物的纯化 | 第26-29页 |
2.2.1 肉鸡胫骨软骨生长板组织总RNA的提取 | 第26页 |
2.2.2 总RNA反转录 | 第26-27页 |
2.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7页 |
2.2.4 目的基因GSTA3的扩增 | 第27-29页 |
2.2.5 目的基因GSTA3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29页 |
2.3 GSTA3基因克隆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29-30页 |
2.3.1 GSTA3基因纯化产物与pZeroBack/Blunk质粒的连接 | 第29页 |
2.3.2 pZeroBack/Blunk-GSTA3的转化试验 | 第29页 |
2.3.3 pZeroBack/Blunk-GSTA3质粒的鉴定 | 第29-30页 |
2.3.4 pZeroBack/Blunk-GSTA3克隆重组质粒序列测定 | 第30页 |
2.3.5 pZeroBack/Blunk-GSTA3测序结果与数据库GSTA3序列比较 | 第30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0-35页 |
3.1 总RNA质量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3.2 GSTA3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31-32页 |
3.3 GSTA3基因纯化回收电泳结果 | 第32页 |
3.4 GSTA3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 第32-33页 |
3.5 pZeroBack/Blunk-GSTA3克隆质粒的序列测定 | 第33-35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35-37页 |
4.1 引物设计及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 | 第35-36页 |
4.2 DNA聚合酶的选择 | 第36页 |
4.3 克隆质粒选择 | 第36-37页 |
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肉鸡GSTA3表达质粒的构建,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38-5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8-40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页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8-4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0-47页 |
2.1 pET-28a-GSTA3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提取 | 第40-41页 |
2.1.1 pET-28a和pZeroBack/Blunk-GSTA3质粒的提取 | 第40页 |
2.1.2 pET-28a和pZeroBack/Blunk-GSTA3质粒的酶切 | 第40-41页 |
2.1.3 pET-28a和pZeroBack/Blunk-GSTA3质粒的双酶切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41页 |
2.1.4 双酶切纯化后GSTA3基因和pET-28a质粒的连接 | 第41页 |
2.1.5 连接产物转化入E.coli DH5α | 第41页 |
2.1.6 pET-28a-GSTA3质粒的鉴定 | 第41页 |
2.1.7 pET-28a-GSTA3质粒序列测定与数据库GSTA3序列比较 | 第41页 |
2.2 阳性重组质粒pET-28a-GSTA3转化入E.coli BL21(DE3)及鉴定 | 第41-42页 |
2.2.1 阳性重组质粒pET-28a-GSTA3的转化 | 第41-42页 |
2.2.2 pET-28a-GSTA3质粒是否转化成功的判定 | 第42页 |
2.3 GSTA3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42-43页 |
2.3.1 GSTA3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42页 |
2.3.2 GSTA3融合蛋白的可溶性判断 | 第42-43页 |
2.4 GSTA3融合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43-45页 |
2.4.1 不同浓度的IPTG对GSTA3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3页 |
2.4.2 不同温度的诱导对GSTA3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3页 |
2.4.3 不同时间的诱导对GSTA3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3页 |
2.4.4 GSTA3融合蛋白的SDS-PAGE电泳 | 第43-45页 |
2.5 GSTA3融合蛋白的免疫印迹 | 第45-46页 |
2.6 GSTA3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46-47页 |
2.7 GSTA3融合蛋白纯化产物的免疫印迹 | 第47页 |
3 试验结果 | 第47-55页 |
3.1 pET-28a-GSTA3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提取 | 第47-49页 |
3.1.1 表达质粒pET-28a和pZeroBack/Blunk-GSTA3双酶切结果 | 第47-48页 |
3.1.2 阳性重组表达质粒pET-28a-GSTA3的筛选结果 | 第48页 |
3.1.3 pET-28a-GSTA3重组表达质粒序列测定 | 第48-49页 |
3.2 阳性重组质粒pET-28a-GSTA3转化入E.coli BL21 (DE3)的鉴定结果 | 第49页 |
3.3 GSTA3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49-51页 |
3.3.1 GSTA3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的结果 | 第49-50页 |
3.3.2 GSTA3融合蛋白表达的可溶性判断 | 第50-51页 |
3.4 GSTA3融合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51-53页 |
3.4.1 不同浓度的IPTG对GSTA3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 第51页 |
3.4.2 不同温度的诱导对GSTA3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 第51-52页 |
3.4.3 不同时间的诱导对GSTA3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 第52-53页 |
3.5 免疫印迹鉴定GSTA3融合蛋白 | 第53页 |
3.6 GSTA3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53-55页 |
3.7 免疫印迹鉴定GSTA3融合蛋白纯化产物 | 第55页 |
4 讨论 | 第55-58页 |
4.1 大肠杆菌表达质粒的选择 | 第55-56页 |
4.2 GSTA3融合蛋白诱导表达结果的分析讨论 | 第56-57页 |
4.3 大肠杆菌BL21外源蛋白高效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57-58页 |
4.4 GSTA3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58页 |
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全文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Abstract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