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点评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6-18页 |
1.4.1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2 不足 | 第17-18页 |
2 概念界定与相关基础理论 | 第18-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生态环境 | 第18页 |
2.1.2 环境污染 | 第18-19页 |
2.1.3 环境污染监管 | 第19页 |
2.1.4 政府监管 | 第19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9-23页 |
2.2.1 公共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2 行政监督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3页 |
3 我国生态环境监管的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 | 第23-32页 |
3.1 我国生态环境监管现状 | 第23-24页 |
3.1.1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 第23-24页 |
3.1.2 我国生态环境监管现状 | 第24页 |
3.2 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监管的困境 | 第24-26页 |
3.2.1 监管体制仍不完善,各部门不能有效协调 | 第24-25页 |
3.2.2 地方政府环境监管力量不足 | 第25页 |
3.2.3 企业生态环境监管观念落后,监管作用有待提高 | 第25-26页 |
3.2.4 公民环保意识较低,参与度不高 | 第26页 |
3.3 困境产生的原因 | 第26-32页 |
3.3.1 当前环境污染监管体制设置不合理 | 第26-28页 |
3.3.2 利益驱使下地方政府现实挑战严峻 | 第28-29页 |
3.3.3 企业环境监管观念起步较晚,未能形成有效监管力量 | 第29-30页 |
3.3.4 环境教育水平与监管参与度不高 | 第30-32页 |
4 日本生态环境污染监管的经验及启示 | 第32-42页 |
4.1 日本环境污染监管现状 | 第32-38页 |
4.1.1 日本环境污染监管体制 | 第32-35页 |
4.1.2 日本环境污染监管制度 | 第35-37页 |
4.1.3 日本企业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 | 第37页 |
4.1.4 日本对公众环境教育的理念 | 第37-38页 |
4.2 日本生态环境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2页 |
4.2.1 提高中央监管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 | 第38-39页 |
4.2.2 强调地方政府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 | 第39-40页 |
4.2.3 提高企业环境监管能力 | 第40页 |
4.2.4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与监管参与度 | 第40-42页 |
5 完善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42-51页 |
5.1 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污染监管体制 | 第42-44页 |
5.1.1 加快落实垂直改革试点工作,增强中央监管部门协调能力 | 第42-43页 |
5.1.2 因地制宜,设置差异化的环境监管制度 | 第43-44页 |
5.1.3 建立跨区域的环保执法机构 | 第44页 |
5.2 提高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能力 | 第44-46页 |
5.2.1 切实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44-45页 |
5.2.2 设置涵盖环保绩效的评价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 | 第45页 |
5.2.3 建立协调、高效的环境安全信息共享体系 | 第45-46页 |
5.3 提高企业自身监管能力 | 第46-48页 |
5.3.1 建立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 | 第46页 |
5.3.2 加强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引导 | 第46-47页 |
5.3.3 科学优化环境监管规划方法 | 第47-48页 |
5.3.4 加强环境监管人员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 第48页 |
5.4 广泛吸纳公众参与环境监督 | 第48-51页 |
5.4.1 建立环保决策公民参与机制 | 第48-49页 |
5.4.2 引导公民承担环境监督义务 | 第49页 |
5.4.3 加强教育宣讲力度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