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公司双创可转债融资行为分析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创新创业企业融资现状 | 第12页 |
1.1.2 中小企业私募债退出历史舞台 | 第12-13页 |
1.1.3 双创可转债应运而生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4-15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2.1 可转债融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2.1.1 融资优序理论 | 第17页 |
2.1.2 权衡理论 | 第17-18页 |
2.1.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18-19页 |
2.1.4 连续融资理论 | 第19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2.2.1 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2.2 可转换债券的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2.2.3 文献评述 | 第23-24页 |
3 FT公司发行双创可转债情况介绍 | 第24-33页 |
3.1 发行人基本情况 | 第24-28页 |
3.1.1 发行人简介 | 第24页 |
3.1.2 发行人资产及股权情况 | 第24-25页 |
3.1.3 发行人资信情况 | 第25-28页 |
3.1.3.1 主要贷款银行的授信及使用情况 | 第25页 |
3.1.3.2 已发行债券情况 | 第25-26页 |
3.1.3.3 财务状况 | 第26-28页 |
3.2 发行概况 | 第28-32页 |
3.2.1 发行人主体资格认定 | 第28-29页 |
3.2.1.1 发行人创新创业企业认定 | 第28页 |
3.2.1.2 非公开发行可转债的支持对象 | 第28页 |
3.2.1.3 募集资金用途合规合法 | 第28-29页 |
3.2.2 本次可转债基本情况及主要条款 | 第29-31页 |
3.2.2.1 本次可转债基本情况介绍 | 第29-30页 |
3.2.2.2 主要条款介绍 | 第30-31页 |
3.2.3 增信机制 | 第31-32页 |
3.3 发行人目前状况 | 第32-33页 |
4 FT公司发行双创可转债融资动因分析 | 第33-44页 |
4.1 拓宽新的融资渠道 | 第33-38页 |
4.2 国家增信政策宽松 | 第38-39页 |
4.3 资本结构弹性增加 | 第39页 |
4.4 利用税盾效应减少税收成本 | 第39-40页 |
4.5 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选择成本 | 第40-41页 |
4.6 减少发行成本且避免过度融资 | 第41-44页 |
5 FT公司发行双创可转债融资问题分析 | 第44-55页 |
5.1 债券自身问题 | 第44-49页 |
5.1.1 发行规模小 | 第44页 |
5.1.2 纯债到期收益率高 | 第44-47页 |
5.1.3 纯债溢价率低 | 第47-49页 |
5.1.4 债券流通性不足 | 第49页 |
5.2 存在无法转股风险 | 第49-55页 |
5.2.1 条款设计不合理 | 第50-51页 |
5.2.2 公司经营状况风险 | 第51-54页 |
5.2.2.1 应收账款可能无法收回 | 第51-52页 |
5.2.2.2 经营现金流长期为净流出 | 第52页 |
5.2.2.3 市场竞争加剧及产品标准不完善 | 第52-54页 |
5.2.2.4 内控制度不规范 | 第54页 |
5.2.3 转股合规性问题 | 第54-55页 |
6 FT公司发行双创可转债的相关建议 | 第55-59页 |
6.1 平衡双创可转债的股债权利 | 第55页 |
6.2 摘牌公司应向投资者提供补偿 | 第55-56页 |
6.3 保障双创可转债顺利转股 | 第56-5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7.1 结论 | 第59-60页 |
7.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