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应变局部化现象的研究现状 | 第15-28页 |
1.2.1 试验方面 | 第15-20页 |
1.2.2 理论方面 | 第20-25页 |
1.2.3 数值模拟方面 | 第25-28页 |
1.3 本文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 | 第28-33页 |
1.3.1 微极理论中的两个问题 | 第29页 |
1.3.2 组构各向异性 | 第29-30页 |
1.3.3 非共轴性 | 第30-32页 |
1.3.4 应变软化 | 第32-33页 |
1.4 章节安排 | 第33-35页 |
第2章 微极理论 | 第35-63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微极理论简介 | 第35-47页 |
2.2.1 微极连续体的运动学描述 | 第35-36页 |
2.2.2 微极理论中基本量的描述 | 第36-41页 |
2.2.3 微极理论的控制方程 | 第41-47页 |
2.3 应变局部化判别准则 | 第47-57页 |
2.3.1 经典连续体中的应变局部化条件 | 第47-50页 |
2.3.2 微极连续体中的应变局部化条件 | 第50-57页 |
2.4 内部长度参数的现有定义方法 | 第57-6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3章 基于微极理论的各向同性弹塑性模型 | 第63-99页 |
3.1 引言 | 第63页 |
3.2 计算平台简介 | 第63-65页 |
3.3 基于微极理论的各向同性弹塑性模型的数值实现 | 第65-79页 |
3.3.1 弹性描述 | 第65-73页 |
3.3.2 屈服函数和塑性势函数 | 第73-74页 |
3.3.3 完全隐式Euler算法 | 第74-79页 |
3.4 数值算例与分析 | 第79-97页 |
3.4.1 程序验证 | 第79-81页 |
3.4.2 额外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81-88页 |
3.4.3 局部化条件的调查 | 第88-92页 |
3.4.4 内部长度参数与单元尺寸的选择 | 第92-9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4章 考虑组构各向异性的弹塑性模型 | 第99-120页 |
4.1 引言 | 第99页 |
4.2 考虑组构各向异性的强度准则 | 第99-102页 |
4.3 基于微极理论的横观各向同性弹塑性模型 | 第102-106页 |
4.3.1 弹性本构描述 | 第102-103页 |
4.3.2 横观各向同性屈服函数及塑性势函数 | 第103-104页 |
4.3.3 半隐式映射返回算法 | 第104-106页 |
4.4 数值算例与分析 | 第106-118页 |
4.4.1 单轴压缩试验 | 第106-112页 |
4.4.2 边坡稳定问题 | 第112-115页 |
4.4.3 刚性条形基础受载地基破坏问题 | 第115-11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5章 基于微极理论的非共轴弹塑性模型 | 第120-144页 |
5.1 引言 | 第120页 |
5.2 非共轴理论 | 第120-124页 |
5.2.1 经典连续体中的非共轴增量本构关系 | 第120-122页 |
5.2.2 向微极连续体的扩展 | 第122-124页 |
5.3 自带误差控制的修正欧拉算法 | 第124-132页 |
5.3.1 算法简介 | 第125-129页 |
5.3.2 程序迭代步骤 | 第129-132页 |
5.4 数值算例与分析 | 第132-142页 |
5.4.1 单剪试验 | 第132-135页 |
5.4.2 单轴压缩试验 | 第135-14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6章 基于应变能极限概念的超弹性软化模型 | 第144-156页 |
6.1 引言 | 第144页 |
6.2 超弹性软化模型 | 第144-151页 |
6.2.1 经典连续体中的超弹性软化模型 | 第144-149页 |
6.2.2 微极连续体中的超弹性软化模型 | 第149-151页 |
6.3 数值算例与分析 | 第151-15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6-158页 |
7.1 结论 | 第156-157页 |
7.2 展望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73-174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3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73-174页 |
作者简介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