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4-16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0-31页 |
2.1 旧城更新中微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20-24页 |
2.1.1 旧城更新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1.2 微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2.1.3 旧城更新中微空间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2.2 室外物理环境舒适性的相关研究 | 第24-28页 |
2.2.1 室外热舒适、光环境、声环境相关研究 | 第24-28页 |
2.2.2 室外物理环境舒适性综合研究现状 | 第28页 |
2.3 基于行为活动的室外物理环境舒适性的相关研究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2.4.1 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2.4.2 研究发展方向 | 第30-31页 |
3 研究对象筛选及确定 | 第31-41页 |
3.1 汉口租界区空间类型调研 | 第31-34页 |
3.1.1 调研时间与地点 | 第31页 |
3.1.2 调研内容 | 第31-34页 |
3.2 汉口租界区空间活力调研 | 第34-40页 |
3.2.1 调研时间与地点 | 第34页 |
3.2.2 调研内容 | 第34-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旧城更新中微空间人员行为问卷调查 | 第41-56页 |
4.1 微空间行为活动调研 | 第41-49页 |
4.1.1 调研地点概况 | 第41-44页 |
4.1.2 微空间行为活动调研 | 第44-46页 |
4.1.3 微空间行为活动类型分析 | 第46-49页 |
4.2 微空间人员行为问卷调查及样本分析 | 第49-55页 |
4.2.1 微空间人员行为问卷调查 | 第49-52页 |
4.2.2 微空间问卷样本分析 | 第52-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旧城更新中微空间物理环境实测及分析 | 第56-98页 |
5.1 微空间物理环境实测 | 第56-59页 |
5.1.1 实测时间和地点 | 第56-57页 |
5.1.2 实测内容及实测仪器 | 第57-59页 |
5.2 微空间的热环境参数分析 | 第59-79页 |
5.2.1 热环境实测数据分析 | 第59-77页 |
5.2.2 热环境舒适性分析 | 第77-79页 |
5.3 微空间的光环境参数分析 | 第79-88页 |
5.3.1 光环境模拟数据分析 | 第79-84页 |
5.3.2 光环境实测数据分析 | 第84-87页 |
5.3.3 光环境舒适性分析 | 第87-88页 |
5.4 微空间的声环境参数分析 | 第88-93页 |
5.4.1 声环境实测数据分析 | 第88-92页 |
5.4.2 声环境舒适性分析 | 第92-93页 |
5.5 微空间物理环境主要影响参数确定 | 第93-97页 |
5.5.1 微空间物理环境参数等级划分 | 第93-95页 |
5.5.2 微空间物理环境参数权重计算 | 第95-96页 |
5.5.3 微空间物理环境的主要影响参数确定 | 第96-9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6 旧城更新中微空间物理环境营造策略及案例研究 | 第98-156页 |
6.1 微空间热环境营造策略 | 第98-113页 |
6.1.1 基于街巷高宽比的热环境营造策略 | 第99-103页 |
6.1.2 基于空间开敞度的热环境营造策略 | 第103-110页 |
6.1.3 基于街巷通风道的热环境营造策略 | 第110-111页 |
6.1.4 基于遮阳棚使用的热环境营造策略 | 第111页 |
6.1.5 热环境可采取的营造策略 | 第111-113页 |
6.2 微空间光环境营造策略 | 第113-118页 |
6.2.1 基于街巷高宽比的光环境营造策略 | 第113-114页 |
6.2.2 基于空间开敞度的光环境营造策略 | 第114-117页 |
6.2.3 光环境可采取的营造策略 | 第117-118页 |
6.3 微空间声环境营造策略 | 第118-122页 |
6.3.1 基于空间多样性的声环境营造策略 | 第118-120页 |
6.3.2 基于屏障设置的声环境营造策略 | 第120-121页 |
6.3.3 声环境可采取的营造策略 | 第121-122页 |
6.4 微空间物理环境营造案例研究 | 第122-155页 |
6.4.1 上海村的微空间物理环境营造案例 | 第122-136页 |
6.4.2 福忠里的微空间物理环境营造案例 | 第136-149页 |
6.4.3 三阳社区微空间物理环境营造案例 | 第149-15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56-159页 |
7.1 结论 | 第156-158页 |
7.2 展望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3页 |
附录 | 第163-167页 |
附录1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163-164页 |
附录2 上海村的微空间活动类型及物理环境问卷调查 | 第164-166页 |
附录3 福忠里的微空间活动类型及物理环境问卷调查 | 第16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