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以山西省张庄变迁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第9页 |
二、文献梳理 | 第9-13页 |
(一) 村落变迁的经典理论 | 第9-11页 |
(二) 典型政治的经典理论 | 第11-12页 |
(三) 关于张庄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三) 可行性分析 | 第14页 |
(四)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典型的萌生:张庄的兴盛 | 第15-20页 |
一、研究的村庄:走进张庄 | 第15-17页 |
(一) 偶然的契机:一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 第15-16页 |
(二) 时代的记忆:《翻身》和《深翻》 | 第16-17页 |
二、重访张庄:旧貌换新颜 | 第17-19页 |
(一) 人口增加 | 第17-18页 |
(二) 村貌整齐 | 第18页 |
(三) 经济繁荣 | 第18-19页 |
三、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典型的强化:张庄的盛宴 | 第20-26页 |
一、农业机械化 | 第20-23页 |
(一) 外来的启蒙 | 第20-21页 |
(二) 农机先锋 | 第21-23页 |
(三) 百亩机械化试验 | 第23页 |
二、工业迅猛化 | 第23-25页 |
(一) 水泥厂 | 第24页 |
(二) 运输队 | 第24-25页 |
三、小结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典型的延续:生产责任制下的张庄 | 第26-32页 |
一、摇摆的张庄:分还是不分 | 第26-28页 |
(一) 争论:一般还是特殊? | 第26-27页 |
(二) 妥协:分田、分产到户 | 第27-28页 |
二、集体经济 | 第28-31页 |
(一) 风险:能否保留 | 第28-29页 |
(二) 大兴钢厂 | 第29-30页 |
(三) 以工补村 | 第30-31页 |
三、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典型的回归:新农村建设下的张庄 | 第32-38页 |
一、有发展无增长 | 第32-34页 |
(一) 集体经济破产 | 第32-33页 |
(二) 村庄建设停滞不前 | 第33-34页 |
二、新的领导班子 | 第34-35页 |
(一) 谁是下个王金红? | 第34页 |
(二) 大学生村官 | 第34-35页 |
三、新的村庄前景 | 第35-37页 |
(一)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 第35-36页 |
(二) 集体经济的重塑 | 第36-37页 |
四、小结 | 第37-38页 |
第六章 典型政治与历史的回归 | 第38-45页 |
一、典型政治的成因 | 第38-41页 |
(一) 英雄化:能人的推动 | 第38-40页 |
(二) 符号化:权力的抬升 | 第40-41页 |
(三) 标识化:时代的召唤 | 第41页 |
二、典型政治的回归 | 第41-43页 |
(一) 国家:权力的退出 | 第42页 |
(二) 市场:竞争的优劣 | 第42-43页 |
(三) 制度:能人的消逝 | 第43页 |
三、典型政治的维持 | 第43-44页 |
(一) 外生型典型 | 第43页 |
(二) 内生型典型 | 第43-44页 |
(三) 典型的延续 | 第44页 |
四、小结 | 第44-45页 |
附录 | 第45-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