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以核受体Nur77为靶点的雷公藤红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学活性评价

缩略词简表第10-11页
摘要第11-12页
Abstract第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前言第13-14页
    1.2 核受体第14-15页
    1.3 孤儿核受体Nur77与疾病第15-18页
    1.4 Nur77相关配体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1.5 雷公藤红素及其衍生物在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第20-23页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针对靶点Nur77的雷公藤红素衍生物的设计第25-27页
第三章 基于传统方法的雷公藤红素衍生物的合成第27-38页
    3.1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及分析分离方法第27-28页
        3.1.1 主要实验仪器第27页
        3.1.2 实验试剂第27-28页
        3.1.3 分析分离方法第28页
    3.2 合成路线第28-32页
        3.2.1 20位羧基端酯化反应第28-29页
        3.2.2 20位羧基端酰胺化反应第29-30页
        3.2.3 3位羟基端的酯化反应第30页
        3.2.4 6位加成及还原反应第30-32页
    3.3 实验数据第32-37页
    3.4 实验讨论第37-38页
        3.4.1 酯化反应第37页
        3.4.2 酰胺化反应第37页
        3.4.3 Pd-C还原反应第37-38页
第四章 基于传统方法的雷公藤红素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评价第38-46页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38-39页
        4.1.1 实验细胞第38页
        4.1.2 实验仪器第38-39页
        4.1.3 实验试剂第39页
    4.2 雷公藤红素衍生物与Nur77的结合活性第39-41页
        4.2.1 实验原理第39-40页
        4.2.2 实验结果第40-41页
    4.3 雷公藤红素衍生物的细胞毒活性分析第41-42页
        4.3.1 实验原理第41-42页
        4.3.2 实验结果第42页
    4.4 雷公藤红素衍生物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分析第42-44页
        4.4.1 实验原理第42-43页
        4.4.2 实验结果第43-44页
    4.5 雷公藤红素衍生物肿瘤细胞凋亡结果分析第44-46页
        4.5.1 实验原理第44页
        4.5.2 实验结果第44-46页
第五章 雷公藤红素与吲哚加成反应的方法学研究第46-76页
    5.1 研究背景第46-47页
    5.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及分析分离方法第47-48页
        5.2.1 主要实验仪器第47-48页
        5.2.2 实验试剂第48页
        5.2.3 实验方法第48页
    5.3 雷公藤红素与吲哚加成反应方法的建立第48-53页
        5.3.1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48-50页
        5.3.2 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第50-51页
        5.3.3 不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第51-52页
        5.3.4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第52页
        5.3.5 反应物吲哚的量对反应的影响第52-53页
        5.3.6 催化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第53页
    5.4 合成路线及方法第53-54页
        5.4.1 总合成路线第53-54页
        5.4.2 合成步骤第54页
    5.5 实验数据第54-72页
    5.6 实验讨论第72-76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6-78页
    6.1 雷公藤红素第76页
    6.2 雷公藤红素衍生物的设计第76页
    6.3 生物活性分析第76-77页
    6.4 雷公藤红素与吲哚加成方法学研究第77页
    6.5 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3页
附录 雷公藤红素衍生物~1H-NMR,~(13)C-NMR, HR-MS图谱第83-109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d-Ia通过PPARα通路抑制LPS诱导的HUVECs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人免疫缺陷病毒包膜蛋白第三可变区V3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及中和单抗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