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项目综合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2.2 电网评价方法的研究动态 | 第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6页 |
第二章 配电台区综合能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16-26页 |
2.1 项目综合评价的基本要素 | 第16-17页 |
2.2 综合评价方法的概念 | 第17-20页 |
2.2.1 层次分析法(AHP) | 第17-18页 |
2.2.2 德尔菲法(Delphi) | 第18-20页 |
2.3 配电台区综合能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20-25页 |
2.3.1 配电台区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0-21页 |
2.3.2 配电台区评价指标层次结构的划分 | 第21-22页 |
2.3.3 配电台区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2-23页 |
2.3.4 配电台区评价指标类型的一致化 | 第23-24页 |
2.3.5 配电台区单项指标的计分方法 | 第24-25页 |
2.3.6 配电台区指标综合评分算法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配电台区综合能效评价实例分析 | 第26-46页 |
3.1 配电台区指标采样数据预处理 | 第26-27页 |
3.1.1 数据清洗的原理 | 第26页 |
3.1.2 配电台区数据清洗 | 第26-27页 |
3.2 单项指标计分模型的确定 | 第27-31页 |
3.2.1 指标采样值分布情况 | 第27-28页 |
3.2.2 改进正态分布法 | 第28-29页 |
3.2.3 改进五分位法—百分位法 | 第29页 |
3.2.4 各项指标计分模型的确定 | 第29-31页 |
3.3 配电台区的指标权重分配 | 第31-32页 |
3.4 配电台区综合能效评价结果 | 第32-35页 |
3.4.1 配电台区整体得分的分布拟合 | 第32-34页 |
3.4.2 配电台区月度得分特征化分析 | 第34-35页 |
3.5 配电台区综合能效的两步聚类分析 | 第35-40页 |
3.5.1 两步聚类的基本原理 | 第36-37页 |
3.5.2 配电台区综合能效的聚类分析 | 第37-40页 |
3.6 配电台区投运时长与配电台区综合能效的相关分析 | 第40-44页 |
3.6.1 皮尔逊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3.6.2 配电台区投运时长与综合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3.6.3 配电台区投运时长与单项指标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配电台区综合能效应用平台开发 | 第46-58页 |
4.1 软件的设计原则 | 第46页 |
4.2 软件的功能与结构 | 第46-47页 |
4.3 软件的整体架构设计 | 第47-48页 |
4.4 数据库设计 | 第48-50页 |
4.5 软件主要功能展示 | 第50-57页 |
4.5.1 软件登录模块设计 | 第50-51页 |
4.5.2 软件主界面设计 | 第51页 |
4.5.3 数据导入功能设计 | 第51-53页 |
4.5.4 指标算法定义模块设计 | 第53页 |
4.5.5 指标计算和展示功能设计 | 第53-54页 |
4.5.6 指标权重设置模块设计 | 第54页 |
4.5.7 综合得分计算模块设计 | 第54-55页 |
4.5.8 结果保存功能设计 | 第55-56页 |
4.5.9 后台日志记录功能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 第58页 |
5.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A 两市配电台区指标采样值分布图 | 第66-70页 |
附录B 台变过电压率得分计算的Matlab程序 | 第70-72页 |
附录C 配电台区综合能效应用平台程序 | 第72-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