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EVIATION(缩略词) | 第5-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一、前言 | 第11-16页 |
| 1.CDV病毒颗粒 | 第11-13页 |
| 2.假病毒概述 | 第13-14页 |
| 3.论文设计 | 第14-16页 |
| 第一部分 犬瘟热假病毒的构建与鉴定 | 第16-37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16-20页 |
| 1.1 材料 | 第16-17页 |
| 1.2 试剂耗材 | 第17-19页 |
| 1.3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 1.4 常用溶液 | 第20页 |
| 二、实验方法 | 第20-30页 |
| 2.1 RNA提取及逆转录 | 第20-21页 |
| 2.2 PCR实验及电泳验证 | 第21-23页 |
| 2.3 PCR产物胶体回收 | 第23-24页 |
| 2.4 酶切、连接及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 | 第24-25页 |
| 2.5 质粒的小提及定量 | 第25页 |
| 2.6 细胞质蛋白的提取 | 第25-26页 |
| 2.7 表达质粒的功能性鉴定 | 第26-27页 |
| 2.8 质粒的大提及定量 | 第27-28页 |
| 2.9 犬瘟热假病毒的制备、滴定及生化特性检测 | 第28-30页 |
|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35页 |
| 3.1 犬瘟热假病毒包装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 第30-31页 |
| 3.1.1 囊膜基因扩增 | 第30页 |
| 3.1.2 质粒的功能性鉴定 | 第30-31页 |
| 3.2 CD假病毒包装体系的优化 | 第31-34页 |
| 3.2.1 H与F?30的组合有效的抑制了细胞融合,提高假病毒滴度 | 第31-32页 |
| 3.2.2 骨架质粒的筛选 | 第32页 |
| 3.2.3 共转染比例的优化 | 第32-33页 |
| 3.2.4 收毒时间的确定 | 第33-34页 |
| 3.3 CD假病毒生化特性检测 | 第34-35页 |
| 3.3.1 CD假病毒细胞嗜性检测 | 第34页 |
| 3.3.2 CD假病毒血清中和能力检测 | 第34-35页 |
| 四、讨论 | 第35-36页 |
| 五、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二部分 CD假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 第37-50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7-39页 |
| 1.1 材料 | 第37页 |
| 1.2 试剂耗材 | 第37-38页 |
| 1.3 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 二、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 2.1 假病毒血清中和实验条件筛选和优化 | 第39页 |
| 2.2 CD假病毒血清中和抗体的检测 | 第39-41页 |
| 2.3 CD假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方法学验证 | 第41-42页 |
| 三、实验结果 | 第42-47页 |
| 3.1 CD假病毒血清中和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2-44页 |
| 3.1.1 检测时间选择 | 第42-43页 |
| 3.1.2 CD假病毒使用量优化 | 第43页 |
| 3.1.3 细胞接种量筛选 | 第43-44页 |
| 3.2 CDV假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方法学验证 | 第44-47页 |
| 3.2.1 pNT检测方法重复稳定性验证 | 第44-45页 |
| 3.2.2 pNT和cNT两种方法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 3.2.3 pNT和cNT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 第46-47页 |
| 四、讨论 | 第47-49页 |
| 五、小结 | 第49-50页 |
| 全文总结 | 第50页 |
| 后续工作计划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综述 | 第56-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