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主要符号列表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1.2.1 面向设计的建模 | 第10-12页 |
| 1.2.1.1 数值模拟法 | 第11页 |
| 1.2.1.2 解析计算法 | 第11页 |
| 1.2.1.3 等效磁路法 | 第11页 |
| 1.2.1.4 耦合分析法 | 第11-12页 |
| 1.2.2 面向控制的建模 | 第12-16页 |
| 1.2.2.1 集总参数法 | 第12页 |
| 1.2.2.2 场路耦合法 | 第12页 |
| 1.2.2.3 基于FE的查表法建模 | 第12-16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3.2 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 第2章 PMSM非线性数学模型 | 第18-26页 |
| 2.1 线性模型概述 | 第19页 |
| 2.2 非线性模型概述 | 第19-23页 |
| 2.2.1 磁链方程 | 第20-21页 |
| 2.2.2 电压方程 | 第21-22页 |
| 2.2.3 机电能量转换和转矩生成 | 第22-23页 |
| 2.3 小结 | 第23-26页 |
| 第3章 PMSM非线性本体建模 | 第26-38页 |
| 3.1 永磁同步电机逆磁化非线性建模实现框图 | 第26-27页 |
| 3.2 FE仿真建立正磁化表格 | 第27-29页 |
| 3.3 正磁化表格求逆 | 第29-33页 |
| 3.3.1 绘制磁链等值线图 | 第29-30页 |
| 3.3.2 计算等值线交点 | 第30-31页 |
| 3.3.3 二维外插建立完整电流表格 | 第31-32页 |
| 3.3.4 数据回代 | 第32-33页 |
| 3.4 电流表格离散傅里叶分析 | 第33-36页 |
| 3.4.1 电流空间分布波形的离散傅里叶变换 | 第34-36页 |
| 3.4.2 时域电流信号重构及误差分析 | 第36页 |
| 3.5 转矩表格建立 | 第36-37页 |
| 3.6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PMSM非线性模型的Simulink实现及模型验证 | 第38-54页 |
| 4.1 基于LUT的PMSM本体模型 | 第38-39页 |
| 4.2 JMAG-Simulink联合仿真 | 第39-47页 |
| 4.2.1 理想正弦电压源激励仿真结果 | 第40-42页 |
| 4.2.2 FOC矢量控制仿真结果 | 第42-46页 |
| 4.2.3 仿真速度对比 | 第46-47页 |
| 4.3 样机实验平台及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 4.4 基于不同LUT的PMSM本体模型对比 | 第49-52页 |
| 4.4.1 正磁化表格与逆磁化表格模型对比 | 第49-51页 |
| 4.4.2 全转矩表格与转矩脉动表格模型对比 | 第51-52页 |
| 4.5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8页 |
| 5.1 全文总结 | 第54-55页 |
| 5.2 工作展望 | 第55-58页 |
| 5.2.1 PMSMLUT模型的应用展望 | 第55-56页 |
| 5.2.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