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重型燃气轮的技术发展方向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联合循环机组(火用)分析计算 | 第15-34页 |
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概述 | 第15-16页 |
2.2 联合循环机组关键部件的变工况计算模型 | 第16-19页 |
2.2.1 压气机数学模型 | 第16-17页 |
2.2.2 燃烧室的数学模型 | 第17页 |
2.2.3 燃气透平的数学模型 | 第17-18页 |
2.2.4 余热锅炉的数学模型 | 第18页 |
2.2.5 蒸汽轮机的数学模型 | 第18页 |
2.2.6 全厂热经济性指标计算模型 | 第18-19页 |
2.3 机组热力系统结构 | 第19-21页 |
2.3.1 机组设计工况参数 | 第19页 |
2.3.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运行策略 | 第19-21页 |
2.4 Ebsilon仿真软件 | 第21-22页 |
2.4.1 Ebsilon软件功能与特点 | 第21页 |
2.4.2 Ebsilon软件建模过程一般方法 | 第21-22页 |
2.5 仿真结果与电站运行数据的比较 | 第22-23页 |
2.6 联合循环机组性能分析 | 第23-27页 |
2.6.1 不同工质(火用)值的计算 | 第23-24页 |
2.6.2 (火用)分析评价指标 | 第24-25页 |
2.6.3 系统各部件(火用)计算模型 | 第25页 |
2.6.4 (火用)计算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2.7 敏感性分析 | 第27-32页 |
2.7.1 环境温度对联合循环机组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2.7.2 不同压气机设计压比对联合循环机组性能的影响 | 第28-3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改进的(火用)分析计算方法研究 | 第34-50页 |
3.1 (火用)损拆分理论 | 第35-37页 |
3.1.1 内部/外部(火用)损的拆分 | 第35-36页 |
3.1.2 可避免/不可避免(火用)损的拆分 | 第36页 |
3.1.3 可避免/不可避免和内部/外部(火用)损的结合 | 第36-37页 |
3.2 改进(火用)分析的计算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3.2.1 工程法 | 第37-38页 |
3.2.2 (火用)平衡法 | 第38页 |
3.2.3 分解法 | 第38-40页 |
3.4 案例分析 | 第40-45页 |
3.4.1 分解法 | 第40-42页 |
3.4.2 (火用)平衡法 | 第42-45页 |
3.4.3 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45页 |
3.5 复杂系统方法应用 | 第45-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基于改进(火用)分析方法的故障诊断 | 第50-61页 |
4.1 基于(火用)分析的故障诊断方法 | 第50-56页 |
4.1.1 单个故障的诊断 | 第50-52页 |
4.1.2 多故障的诊断和量化 | 第52-53页 |
4.1.3 快速故障识别的(火用)指示器 | 第53-55页 |
4.1.4 故障识别和量化的方法和实施 | 第55-56页 |
4.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常见故障描述 | 第56-57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57-60页 |
4.3.1 单个故障的识别和量化(case 1-3) | 第57-59页 |
4.3.2 多种故障的识别和量化(case4)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A | 第68-70页 |
附录B | 第70-72页 |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