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1.2.1 课题提出 | 第11-12页 |
1.2.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3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3-16页 |
第2章 儿童互动学习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1 人机交互理论 | 第16页 |
2.1.2 学习环境理论 | 第16-17页 |
2.1.3 体验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2.1.4 沉浸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2 人脸识别概述 | 第19-22页 |
2.2.1 人脸识别概述及技术原理 | 第19-21页 |
2.2.2 人脸识别应用于儿童互动学习的优势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22-24页 |
第3章 儿童学习情况调研及分析 | 第24-32页 |
3.1 儿童学习情况调研 | 第24-27页 |
3.1.1 儿童学习情况的实地观察调研 | 第24-25页 |
3.1.2 儿童学习情况的实地访谈调研 | 第25-26页 |
3.1.3 儿童学习情况的调研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3.2 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分析 | 第27-28页 |
3.2.1 儿童生理特征分析 | 第27-28页 |
3.2.2 儿童心理特征分析 | 第28页 |
3.3 与儿童学习相关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3.3.1 儿童学习动机分析 | 第28-29页 |
3.3.2 儿童学习环境分析 | 第29-30页 |
3.3.3 儿童学习注意力分析 | 第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基于人脸识别的儿童互动学习系统设计 | 第32-46页 |
4.1 儿童互动学习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第32-33页 |
4.1.1 儿童学习设计需求分析 | 第32-33页 |
4.1.2 学习系统其他需求分析 | 第33页 |
4.2 儿童互动学习系统的概述 | 第33-38页 |
4.2.1 儿童互动学习系统的学习目标 | 第34-35页 |
4.2.2 儿童互动学习系统的学习结构 | 第35-36页 |
4.2.3 儿童互动学习系统的学习内容 | 第36-37页 |
4.2.4 儿童互动学习系统的学习流程 | 第37-38页 |
4.3 基于人脸识别的儿童互动学习系统模块设计 | 第38-39页 |
4.3.1 互动学习系统的学习模块功能设计 | 第38页 |
4.3.2 互动学习系统的教学管理模块功能设计 | 第38-39页 |
4.4 基于人脸识别的儿童互动学习系统的互动设计策略 | 第39-42页 |
4.4.1 影响基于人脸识别互动设计的因素 | 第39-41页 |
4.4.2 基于人脸识别互动系统的交互设计原则 | 第41-42页 |
4.5 基于人脸识别的儿童互动学习系统的交互设计方法 | 第42-44页 |
4.5.1 基于儿童行为的自然交互设计 | 第42-43页 |
4.5.2 充分调动多感官通道的交互设计 | 第43-44页 |
4.5.3 具有容错性、趣味性的反馈交互设计 | 第44页 |
4.6 基于人脸识别的儿童互动学习系统的界面设计方法 | 第44-45页 |
4.6.1 界面布局设计 | 第44-45页 |
4.6.2 二维界面的图形化元素设计 | 第4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基于人脸识别的儿童互动学习系统的实现 | 第46-60页 |
5.1 基于人脸识别的儿童互动学习系统的概述 | 第46-48页 |
5.1.1 互动学习系统的学习目标设计 | 第46页 |
5.1.2 互动学习系统的学习内容设计 | 第46-48页 |
5.1.3 互动学习系统的学习流程设计 | 第48页 |
5.2 基于人脸识别的儿童互动学习系统的实现 | 第48-54页 |
5.2.1 互动学习系统启动页面功能实现 | 第49页 |
5.2.2 互动学习系统导航页面功能实现 | 第49-50页 |
5.2.3 互动学习系统学习模块的实现 | 第50-54页 |
5.3 基于人脸识别的儿童互动学习系统的应用 | 第54-55页 |
5.3.1 课堂教学模式 | 第54-55页 |
5.3.2 家庭教学模式 | 第55页 |
5.4 基于人脸识别的儿童互动学习系统可用性评估 | 第55-58页 |
5.4.1 基于儿童用户的可用性评估分析 | 第55-57页 |
5.4.2 基于儿童教学者的访谈评估分析 | 第57-58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58-60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0-62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0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60页 |
6.3 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60-61页 |
6.4 课题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