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生态意识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来源 | 第14-26页 |
2.1 生态意识的含义及其特征 | 第14-15页 |
2.1.1 生态意识的含义 | 第14-15页 |
2.1.2 生态意识的特征 | 第15页 |
2.2 生态意识的主要构成 | 第15-17页 |
2.3 生态意识培养的理论来源 | 第17-26页 |
2.3.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第17-20页 |
2.3.2 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 | 第20-23页 |
2.3.3 西方的生态思想 | 第23-26页 |
3 海南省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26-40页 |
3.1 调查概况 | 第26-27页 |
3.2 海南省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积极方面 | 第27-29页 |
3.3 海南省大学生生态意识存在的问题 | 第29-35页 |
3.3.1 生态认知不足,法制观念薄弱 | 第29-31页 |
3.3.2 生态态度不端,责任意识欠缺 | 第31-32页 |
3.3.3 生态行为失范,参与意识不强 | 第32-35页 |
3.4 大学生生态意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5-40页 |
3.4.1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未发挥出实际效果 | 第35-36页 |
3.4.2 社会大环境生态氛围淡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 第36页 |
3.4.3 高校生态教学资源匮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 第36-37页 |
3.4.4 家庭生态意识薄弱,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 第37-38页 |
3.4.5 大学生生态素质较低,忽视实际生态环保行为 | 第38-40页 |
4 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路径 | 第40-45页 |
4.1 完善生态意识培养的制度保障体系 | 第40-41页 |
4.1.1 完善宣传引导机制 | 第40页 |
4.1.2 加强监督和严格执法 | 第40-41页 |
4.2 营造浓厚的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 第41页 |
4.2.1 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41页 |
4.2.2 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监督机制 | 第41页 |
4.3 丰富高校生态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 第41-43页 |
4.3.1 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 | 第41-42页 |
4.3.2 加强生态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 第42页 |
4.3.3 打造氛围浓厚的校园生态文化 | 第42-43页 |
4.4 加强家长的生态素养和家风熏陶 | 第43页 |
4.4.1 提高家长的理论知识和生态素养 | 第43页 |
4.4.2 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态氛围 | 第43页 |
4.5 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行为自觉性 | 第43-45页 |
4.5.1 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 | 第43-44页 |
4.5.2 树立生态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1 | 第48-51页 |
附录2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