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9页 |
2.1.2 高等职业教育 | 第19-20页 |
2.1.3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 第20-21页 |
2.2 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3-28页 |
3.1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模式总结 | 第23-25页 |
3.1.1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3.1.2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 第24-25页 |
3.2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 第25-27页 |
3.2.1 教育机制的偏差 | 第25页 |
3.2.2 教师职业能力的局限性 | 第25-26页 |
3.2.3 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 第26页 |
3.2.4 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缺失 | 第26-27页 |
3.2.5 办学经费的投入不足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济南职业学院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 | 第28-40页 |
4.1 项目简介 | 第28-30页 |
4.1.1 济南职业学院的中德-济南项目发展规划 | 第28-29页 |
4.1.2 济南职业学院的中德-济南项目模式概况 | 第29-30页 |
4.1.3 中德-济南项目使高职教育与德国“双元制”融合 | 第30页 |
4.2 中德-济南项目毕业生的发展优势 | 第30-32页 |
4.2.1 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正确定位 | 第30-31页 |
4.2.2 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发展 | 第31页 |
4.2.3 有利于双教师人员建设的促进 | 第31-32页 |
4.2.4 有利于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养成 | 第32页 |
4.3 中德-济南项目的社会认可度 | 第32-34页 |
4.3.1 职业教育改革为高职品牌赢得好口碑 | 第32-33页 |
4.3.2 职业教育改革明确职业教育育人本质 | 第33页 |
4.3.3 通过政府引导带动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 第33-34页 |
4.3.4 改变社会群体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 | 第34页 |
4.4 中德-济南项目成果总结 | 第34-38页 |
4.4.1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深化高职院校的发展 | 第34-35页 |
4.4.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跟进政府和社会发展需求 | 第35-37页 |
4.4.3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多方共赢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5章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 第40-49页 |
5.1 营造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 第40-41页 |
5.1.1 广泛发挥各级各类媒体的宣传作用 | 第40页 |
5.1.2 消除社会群体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见 | 第40-41页 |
5.2 强化高职教育中专业设置的基础性作用 | 第41-43页 |
5.2.1 强化专业建设结构和课程建设体系 | 第41页 |
5.2.2 强化教学信息化建设和实训条件保障体系 | 第41-42页 |
5.2.3 强化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和社会服务能力 | 第42-43页 |
5.3 提高高职教育中师资配备的服务保障 | 第43-45页 |
5.3.1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改革 | 第43页 |
5.3.2 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配比 | 第43页 |
5.3.3 提高教学团队建设和专业带头人机制培养 | 第43-44页 |
5.3.4 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规格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 第44-45页 |
5.4 把握市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第45-47页 |
5.4.1 促进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创新 | 第45页 |
5.4.2 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创新 | 第45-46页 |
5.4.3 促进高职院校多样化培养方式的创新 | 第46-47页 |
5.4.4 促进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 | 第47页 |
5.5 实施高职院校教育引进计划逐步提升教育层次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