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导沦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评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3 简要评价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1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 第16页 |
2.1.2 金融约束理论 | 第16-17页 |
2.1.3 区域金融理论 | 第17-18页 |
2.2 金融生态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1 金融生态的概念 | 第18页 |
2.2.2 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 | 第18-19页 |
2.3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金融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9-21页 |
2.3.1 稳定的经济基础环境对金融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9页 |
2.3.2 有序的金融运行环境对金融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3 良好的政策环境对金融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0页 |
2.3.4 健全的社会环境对金融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0-21页 |
3 云南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 第21-34页 |
3.1 云南省经济基础环境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3.1.1 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省内两极分化加剧 | 第21-23页 |
3.1.2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 第23-24页 |
3.1.3 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 | 第24-26页 |
3.1.4 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26页 |
3.2 云南省金融运行环境现状分析 | 第26-29页 |
3.2.1 银行业平稳较快发展 | 第27-28页 |
3.2.2 证券业融资功能正逐步得到有效发挥 | 第28页 |
3.2.3 保险业发展迅速,保障服务功能不断加强 | 第28-29页 |
3.3 云南省政策环境现状分析 | 第29-32页 |
3.3.1 云南省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总体情况 | 第29-30页 |
3.3.2 云南省各州市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情况 | 第30-32页 |
3.4 云南省社会环境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3.4.1 教育事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 | 第32页 |
3.4.2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升 | 第32-33页 |
3.4.3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 第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云南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34-47页 |
4.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34-35页 |
4.1.1 选用因子分析法的原因 | 第34页 |
4.1.2 因子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 第34-35页 |
4.2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5页 |
4.3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5-39页 |
4.3.1 二级指标分析 | 第35-36页 |
4.3.2 三级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 第36-39页 |
4.3.3 数据来源 | 第39页 |
4.4 云南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实证分析过程 | 第39-45页 |
4.4.1 变量检验 | 第39页 |
4.4.2 提取因子并解释因子 | 第39-41页 |
4.4.3 计算因子得分 | 第41-43页 |
4.4.4 权重确定 | 第43页 |
4.4.5 云南省各州市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排名 | 第43-45页 |
4.5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5 云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47-50页 |
5.1 云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7-48页 |
5.1.1 各州市两极分化趋势明显 | 第47页 |
5.1.2 政府对地方经济过分干预 | 第47页 |
5.1.3 少数民族自治州整体经济落后 | 第47-48页 |
5.1.4 国际贸易发展不稳定 | 第48页 |
5.2 优化云南省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 第48-50页 |
5.2.1 科学分配资源,避免两极分化 | 第48页 |
5.2.2 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市场效率 | 第48-49页 |
5.2.3 加大少数民族扶持力度,强化金融意识 | 第49页 |
5.2.4 促进进出口企业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国际贸易 | 第49页 |
5.2.5 鼓励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研究,建立科学评价考核体系 | 第49-5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6.1 结论 | 第5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