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2-23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22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1 农业保险 | 第23页 |
2.1.2 价格保险 | 第23页 |
2.1.3 期货与农产品期货 | 第23页 |
2.1.4 期权与场外期权 | 第23-24页 |
2.1.5 “保险+期货” | 第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2.1 农业风险及农业保险 | 第24-26页 |
2.2.2 农产品期货市场作用理论 | 第26-29页 |
第三章 义县玉米价格“保险+期货”试点现状分析 | 第29-32页 |
3.1 义县玉米价格“保险+期货”试点的产生 | 第29页 |
3.2 义县玉米价格“保险+期货”试点的发展 | 第29-32页 |
3.2.0 “二次点价+复制期权”模式 | 第29-30页 |
3.2.1 2015 年义县玉米价格“保险+期货”发展 | 第30页 |
3.2.2 2016 年义县玉米价格“保险+期货”发展 | 第30页 |
3.2.3 2017 年义县玉米价格“保险+期货”发展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义县玉米价格“保险+期货”试点效果分析 | 第32-41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32页 |
4.2 比较分析“二次点价+期权”与玉米价格“保险+期货” | 第32-38页 |
4.2.1 2013 年“二次点价+复制期权”模式 | 第32-35页 |
4.2.2 2016 年玉米价格“保险+期货”模式 | 第35-38页 |
4.3 义县两种模式实施效果比较 | 第38-41页 |
4.3.1 从农户价格风险分散方面 | 第38-39页 |
4.3.2 从农户的实际收入方面 | 第39页 |
4.3.3 从风险转移方式的选择方面 | 第39-40页 |
4.3.4 从运行成本方面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义县玉米价格“保险+期货”试点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第41-45页 |
5.1 试点范围有限,作用不明显 | 第41页 |
5.2 补贴机制不健全 | 第41-42页 |
5.3 风险分散制度不完善 | 第42-43页 |
5.4 违约风险问题 | 第43页 |
5.5 宣传力度不足 | 第43-44页 |
5.6 仅保价格风险,保障力度有限 | 第44页 |
5.7 属于“黄箱”政策,应当转向收入保险 | 第44-45页 |
第六章 完善义县玉米价格“保险+期货”试点的对策建议 | 第45-48页 |
6.1 提高农产品规模及产量 | 第45页 |
6.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财政税收制度 | 第45页 |
6.3 促进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 | 第45-46页 |
6.4 引入多元主体,丰富发展“保险+期货” | 第46页 |
6.5 加强保险与期货的合作,提高宣传力度 | 第46-47页 |
6.6 积极促进“价格险”向“收入险”转变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