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8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3-1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8-2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 文献回顾 | 第22-34页 |
1.4.1 治理、升级与核算的研究动态 | 第22-32页 |
1.4.2 数字经济的研究动态 | 第32-34页 |
1.5 结构的安排与主要内容 | 第34-36页 |
1.5.1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35页 |
1.5.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35-36页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36-38页 |
第2章 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 | 第38-53页 |
2.1 全球价值链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 第38-43页 |
2.1.1 全球化下生产的分节 | 第40-41页 |
2.1.2 生产全球化下的纵向整合 | 第41-42页 |
2.1.3 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 | 第42-43页 |
2.2 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 | 第43-50页 |
2.2.1 全球价值链研究的六个基本维度 | 第44-50页 |
2.3 全球价值链理论实证研究 | 第50-53页 |
2.3.1 基于案例分析 | 第50-51页 |
2.3.2 基于投入产出表分析 | 第51-53页 |
第3章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制造业地位分析 | 第53-76页 |
3.1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全球价值链分解模型 | 第53-57页 |
3.2 样本和数据 | 第57-59页 |
3.3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分解分析 | 第59-65页 |
3.3.1 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情况概述 | 第59-61页 |
3.3.2 中国制造业的贸易分解——基于WWZ方法 | 第61-63页 |
3.3.3 部门层面的垂直专业化结构剖析 | 第63-65页 |
3.4 修正后的显性比较优势测度 | 第65-68页 |
3.4.1 理论模型 | 第65-66页 |
3.4.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3.5 基于前向和后向联系的参与程度测度 | 第68-74页 |
3.5.1 理论模型 | 第68-71页 |
3.5.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4章 数字化投入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 | 第76-90页 |
4.1 影响机理分析 | 第79-80页 |
4.2 计量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 第80-84页 |
4.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第84-87页 |
4.4 稳健性检验 | 第87-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5章 数字经济促进升级与治理演变的现实路径 | 第90-108页 |
5.1 新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理论 | 第90-93页 |
5.2 以中国服装制造企业为例 | 第93-104页 |
5.2.1 电商的增长、服装制造业的新业态 | 第93-95页 |
5.2.2 数字经济与服装制造企业价值链升级 | 第95-104页 |
5.3 实现升级的关键因素 | 第104-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6章 数字经济重塑制造业全球价值链 | 第108-122页 |
6.1 新“微笑曲线”理论——增加值分配结构演变 | 第108-111页 |
6.2 以增材制造为例 | 第111-121页 |
6.2.1 数字经济时代的增材制造技术 | 第111-113页 |
6.2.2 增材技术嵌入制造业的价值链升级路径 | 第113-119页 |
6.2.3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重构 | 第119-12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7章 升级战略——本地制度发挥促进效应 | 第122-131页 |
7.1 研究框架 | 第122-124页 |
7.2 发达国家制造业数字化战略国际比较 | 第124-128页 |
7.2.1 战略规划国际比较 | 第124-126页 |
7.2.2 技术提升政策的国际比较 | 第126-127页 |
7.2.3 管理支撑政策的国际比较 | 第127-128页 |
7.3 小结与启示 | 第128-131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31-134页 |
8.1 结论与启示 | 第131-133页 |
8.2 展望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8页 |
附录A | 第148-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