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冲击地压论文

孤岛工作面冲击失稳特征及液态CO2致裂防冲技术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4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1页
        1.2.1 冲击地压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2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研究现状第20-21页
        1.2.3 冲击地压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第21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24页
        1.3.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2 技术路线第22-24页
2 矿井地质动力条件评价及煤的性质测试第24-40页
    2.1 矿井开采现状第24-27页
    2.2 矿井地质动力条件评价第27-33页
        2.2.1 地质动力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第27-31页
        2.2.2 忻州窑矿冲击地压的地质动力条件评价第31-33页
    2.3 矿井冲击地压统计分析第33-36页
        2.3.1 冲击地压总体统计第33页
        2.3.2 西二盘区8939邻近工作面冲击地压分布第33-36页
    2.4 煤的冲击倾向性和物理力学性质测试第36-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3 孤岛工作面冲击失稳动力特征研究第40-60页
    3.1 孤岛工作面煤体变形失稳机理第40-44页
    3.2 孤岛工作面坚硬顶板能量特征力学分析第44-50页
        3.2.1 弹性薄板弯曲变形能理论第44-49页
        3.2.2 孤岛工作面坚硬顶板破断能量分析第49-50页
    3.3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影响因子权重分析及强度预测第50-59页
        3.3.1 “AHP+熵权法”组合赋权第51-53页
        3.3.2 CW-TOPSIS冲击地压综合评判模型第53-55页
        3.3.3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预测第55-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4 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性预测及防治技术评价第60-82页
    4.1 孤岛工作面能量特征数值分析第60-67页
        4.1.1 煤体临界能量密度分析第60-61页
        4.1.2 孤岛工作面回采前能量特征分析第61-63页
        4.1.3 孤岛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能量特征分析第63-67页
    4.2 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塑性破坏受力分析第67-73页
        4.2.1 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应力分析第67-69页
        4.2.2 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塑性破坏分析第69-73页
    4.3 回采速度对冲击地压的影响第73-75页
    4.4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技术评价第75-80页
        4.4.1 冲击地压防治原理第75-76页
        4.4.2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分析第76-80页
        4.4.3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评价第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5 孤岛工作面液态CO_2致裂防冲实验研究第82-98页
    5.1 液态CO_2致裂技术评价第82-83页
    5.2 液态CO_2致裂装备及工艺第83-85页
        5.2.1 液态CO_2致裂结构及设备第83-84页
        5.2.2 工艺流程第84-85页
    5.3 液态CO_2致裂防冲机理第85-88页
    5.4 液态CO_2致裂参数测定第88-97页
        5.4.1 实验目的第88-89页
        5.4.2 实验设备研发第89-91页
        5.4.3 实验方案设计第91-93页
        5.4.4 实验数据分析第93-97页
    5.5 本章小结第97-98页
6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工业性试验第98-120页
    6.1 液态CO_2致裂防冲试验第98-104页
        6.1.1 试验方案第98-100页
        6.1.2 钻孔窥视效果观测第100-104页
    6.2 分布式光纤监测液态CO_2致裂效果第104-108页
        6.2.1 试验目的及监测原理第104-105页
        6.2.2 试验设计及施工第105-107页
        6.2.3 监测数据分析第107-108页
    6.3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方案第108-112页
        6.3.1 液态CO_2致裂爆破第108-109页
        6.3.2 钻孔卸压第109页
        6.3.3 顶煤预裂爆破第109-110页
        6.3.4 爆破放顶第110-111页
        6.3.5 加强支护第111-112页
    6.4 孤岛工作面开采效果评价第112-118页
        6.4.1 重点防治区域开采效果评价第112-117页
        6.4.2 微震监测效果检验第117-118页
        6.4.3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118页
    6.5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0-122页
    7.1 结论第120-121页
    7.2 创新点第121页
    7.3 展望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2页
作者简历第132-13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4-135页
附件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煤机行走机构力学特性及滑靴磨损问题研究
下一篇:靶向载金纳米棒液态氟碳纳米粒双模态显像及治疗裸鼠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