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贯叶连翘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及秦岭地区种质资源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略词表第8-14页
第1章 研究概述第14-34页
    1.1 贯叶连翘概况第14页
    1.2 贯叶连翘的形态特征第14-15页
    1.3 贯叶连翘的生长环境及分布第15页
    1.4 贯叶连翘的经济价值第15页
    1.5 贯叶连翘的主要活性成分第15-17页
        1.5.1 苯并二蒽酮类化合物第15-16页
        1.5.2 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第16-17页
        1.5.3 类黄酮第17页
        1.5.4 聚酮化合物第17页
        1.5.5 褪黑素第17页
    1.6 贯叶连翘主要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第17-21页
        1.6.1 金丝桃素的生物合成第17-18页
        1.6.2 贯叶金丝桃素的生物合成第18-19页
        1.6.3 褪黑素的生物合成第19-20页
        1.6.4 类黄酮的生物合成第20-21页
    1.7 贯叶连翘的药理作用第21-23页
        1.7.1 抗抑郁作用第21-22页
        1.7.2 抗病毒作用第22页
        1.7.3 抗菌作用第22页
        1.7.4 抗癌作用第22-23页
        1.7.5 抗氧化作用第23页
        1.7.6 抗炎作用第23页
    1.8 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3-25页
        1.8.1 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第23-24页
        1.8.2 SRAP第24页
        1.8.3 SSR第24-25页
        1.8.4 贯叶连翘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5页
    1.9 贯叶连翘功能基因研究概况第25-27页
        1.9.1 金丝桃素合成酶基因研究进展第25-26页
        1.9.2 聚酮合酶基因研究进展第26-27页
    1.10 HiSeq测序技术简介第27-28页
        1.10.1 HiSeq测序原理第27页
        1.10.2 HiSeq技术的优势及应用范围第27-28页
    1.11 高通量转录组分析第28-31页
        1.11.1 实验流程第28页
        1.11.2 数据处理第28-29页
        1.11.3 信息分析流程第29-30页
        1.11.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药用植物转录组中的应用第30-31页
    1.12 AtPAP1转录因子第31页
    1.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1-34页
第2章 贯叶连翘种质资源的调查第34-42页
    2.1 采样地的选择第34页
    2.2 采样地的气候特点第34页
    2.3 贯叶连翘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第34-42页
        2.3.1 贯叶金丝桃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及数据标准制定的原则和方法第35-36页
        2.3.2 贯叶连翘种质资源描述规范第36-39页
        2.3.3 表型性状的选择及数据标准第39-42页
第3章 秦岭地区贯叶连翘遗传多样性研究第42-64页
    3.1 材料第42-44页
    3.2 贯叶连翘资源形态变异研究第44-47页
        3.2.1 研究方法第44页
        3.2.2 数据处理第44页
        3.2.3 结果第44-47页
        3.2.4 讨论第47页
    3.3 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第47-53页
        3.3.1 试剂第47-48页
        3.3.2 标准品的配制第48页
        3.3.3 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第48页
        3.3.4 HPLC分析第48页
        3.3.5 用于研究贯叶连翘酚酸类成分的HPLC方法学考证第48-50页
        3.3.6 数据的统计分析第50-51页
        3.3.7 结果第51页
        3.3.8 讨论第51-53页
    3.4 DNA指纹图谱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第53-59页
        3.4.1 试剂第53-54页
        3.4.2 方法第54-56页
        3.4.3 结果与讨论第56-59页
    3.5 遗传多样性、形态特征以及活性成分的含量间的关系第59-61页
        3.5.1 遗传多样性、形态特征以及活性成分的含量间的关系第59-60页
        3.5.2 讨论第60-61页
    3.6 小结第61-64页
第4章 贯叶连翘基因资源的发掘第64-86页
    4.1 材料第64-65页
    4.2 方法第65-69页
        4.2.1 试剂第65页
        4.2.2 总RNA的提取及残余DNA的去除第65-66页
        4.2.3 cDNA文库的构建、DNA簇的生成及RNA的测序第66页
        4.2.4 信息分析第66-68页
        4.2.5 部分转录本的表达模式分析第68-69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69-84页
        4.3.1 测序结果统计第69-71页
        4.3.2 Unigene的注释和功能分类第71-75页
        4.3.3 Pathway分析第75-76页
        4.3.4 贯叶连翘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分析第76-77页
        4.3.5 Ⅲ型聚酮合酶的鉴定第77-80页
        4.3.6 转录因子鉴定第80-81页
        4.3.7 SSR鉴定和引物设计第81-82页
        4.3.8 贯叶连翘活性成分合成相关部分新转录本表达模式研究第82-84页
    4.4 小结第84-86页
第5章 外源基因AtPA1转化贯叶连翘的研究第86-104页
    5.1 材料与试剂第86-87页
        5.1.1 植物材料第86页
        5.1.2 质粒及菌株第86-87页
        5.1.3 试剂第87页
    5.2 实验方法第87-94页
        5.2.1 重组过表达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EHA105第87-89页
        5.2.2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贯叶连翘第89-90页
        5.2.3 转基因贯叶连翘植株基因组DNA水平的检测第90-91页
        5.2.4 转基因贯叶连翘株系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第91-93页
        5.2.5 总酚、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第93-94页
        5.2.6 贯叶连翘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第94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94-100页
        5.3.1 贯叶连翘过表达AtPAP1株系gDNA水平的PCR检测第94-95页
        5.3.2 贯叶连翘过表达AtPAP1株系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第95-96页
        5.3.3 贯叶连翘过表达AtPAP1株系中总酚及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第96页
        5.3.4 贯叶连翘过表达AtPAP1株系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测定第96-98页
        5.3.5 贯叶连翘过表达AtPAP1株系中黄酮类成分代谢途径上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第98-100页
    5.4 讨论第100-101页
    5.5 小结第101-104页
第6章 结论第104-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6页
附录第126-138页
致谢第138-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岭雨蛙和合征姬蛙的比较谱系地理学研究
下一篇:面向立体显示的实时人眼定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