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34页 |
1.1 谱系地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 第12-19页 |
1.1.1 谱系地理学的概念 | 第12-13页 |
1.1.2 谱系地理学的产生以及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1.1.3 谱系地理学中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17-19页 |
1.2 谱系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 谱系地理学中解释种群分布的基本假说 | 第19-20页 |
1.4 谱系地理学研究中的种群动态分析模型 | 第20-21页 |
1.4.1 岛屿模型 | 第20页 |
1.4.2 步石模型 | 第20页 |
1.4.3 距离隔离模型 | 第20页 |
1.4.4 宏种群模型 | 第20-21页 |
1.5 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1.5.1 谱系地理学的一般研究路线 | 第21页 |
1.5.2 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方法—NCA法 | 第21-25页 |
1.6 谱系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1.6.1 谱系地理学的研究历史 | 第25-26页 |
1.6.2 我国两栖动物谱系地理学研究概况 | 第26-28页 |
1.7 比较谱系地理学的研究 | 第28-29页 |
1.7.1 比较谱系地理学的定义 | 第28页 |
1.7.2 比较谱系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8 秦巴山区和大别山区的地质、环境及生物特性 | 第29-31页 |
1.9 研究材料的生物学特性、鉴别、分布及研究意义 | 第31-34页 |
1.9.1 秦岭雨蛙的生物学特性、鉴别及分布 | 第31页 |
1.9.2 合征姬蛙的生物学特性、鉴别及分布 | 第31-33页 |
1.9.3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33-3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34-48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34-36页 |
2.1.1 秦岭雨蛙样品的采集 | 第34-35页 |
2.1.2 合征姬蛙样品的采集 | 第35-36页 |
2.2 线粒体DNA分子实验 | 第36-42页 |
2.2.1 实验用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2.2.2 总D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2.2.3 PCR扩增及测序 | 第38-42页 |
2.3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42-48页 |
2.3.1 序列拼接、比对及特征分析 | 第42页 |
2.3.2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2-43页 |
2.3.3 嵌套进化支分析 | 第43-44页 |
2.3.4 种群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分析 | 第44页 |
2.3.5 基因流和种群分化分析 | 第44-45页 |
2.3.6 种群数量动态历史分析 | 第45-46页 |
2.3.7 分异时间估算 | 第46页 |
2.3.8 假定的基因屏障预测 | 第46-48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72页 |
3.1 秦岭雨蛙的谱系地理学研究分析 | 第48-58页 |
3.1.1 序列变异和单倍型分布 | 第48-50页 |
3.1.2 单倍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第50-52页 |
3.1.3 种群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分析 | 第52-54页 |
3.1.4 假定的基因屏障预测: | 第54页 |
3.1.5 嵌套进化枝分析 | 第54-55页 |
3.1.6 种群数量动态历史分析 | 第55-57页 |
3.1.7 种群分异时间估算 | 第57-58页 |
3.2 合征姬蛙的谱系地理学研究分析 | 第58-72页 |
3.2.1 序列变异和单倍型分布 | 第58-61页 |
3.2.2 单倍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第61-65页 |
3.2.3 种群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分析 | 第65-67页 |
3.2.4 种群数量动态历史分析 | 第67-69页 |
3.2.5 嵌套进化枝分析 | 第69-70页 |
3.2.6 种群分异时间估算 | 第70-72页 |
第4章 讨论 | 第72-82页 |
4.1 秦岭雨蛙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 第73-77页 |
4.2 合征姬蛙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 第77-82页 |
总结 | 第82-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