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5页 |
1.2.1 国内外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多宝山矿集区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8页 |
1.6 主要成果 | 第18-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5页 |
2.1 地层 | 第20-23页 |
2.1.1 奥陶系 | 第21页 |
2.1.2 志留系 | 第21-22页 |
2.1.3 泥盆系 | 第22-23页 |
2.1.4 第四系 | 第23页 |
2.2 岩浆岩 | 第23-24页 |
2.2.1 加里东期岩浆岩 | 第23页 |
2.2.2 海西期岩浆岩 | 第23页 |
2.2.3 印支期岩浆岩 | 第23页 |
2.2.4 燕山期岩浆岩 | 第23-24页 |
2.3 构造 | 第24页 |
2.3.1 北西向构造带 | 第24页 |
2.3.2 北东向构造带 | 第24页 |
2.4 矿产 | 第24-25页 |
第3章 矿集区矿体、岩体地质特征 | 第25-34页 |
3.1 样品采集 | 第25-26页 |
3.2 加里东期岩矿体 | 第26-30页 |
3.2.1 育宝山蛇纹岩 | 第26-27页 |
3.2.2 多宝山铜矿床 | 第27-29页 |
3.2.3 铜山铜矿床 | 第29-30页 |
3.2.4 中宝山岩体 | 第30页 |
3.3 华力西期岩体 | 第30-31页 |
3.3.1 鸡冠山岩体 | 第30-31页 |
3.4 印支期岩体 | 第31-32页 |
3.4.1 跃进岩体 | 第31页 |
3.4.2 173 公里岩体 | 第31-32页 |
3.4.3 窝里河顶子岩体 | 第32页 |
3.5 燕山期岩体 | 第32-33页 |
3.5.1 裸河岩体 | 第32-33页 |
3.5.2 小多宝山岩体 | 第33页 |
3.6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年代学特征 | 第34-45页 |
4.1 加里东期岩体 | 第35-39页 |
4.2 海西期岩体 | 第39页 |
4.3 印支期岩岩体 | 第39-43页 |
4.4 燕山期岩岩体 | 第43-44页 |
4.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矿体、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45-57页 |
5.1 主微量元素特征 | 第45-56页 |
5.1.1 加里东期 | 第45-49页 |
5.1.2 海西期 | 第49-51页 |
5.1.3 印支期 | 第51-54页 |
5.1.4 燕山期 | 第54-56页 |
5.2 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多宝山铜矿外围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77页 |
6.1 数据来源及范围 | 第57页 |
6.2 背景、异常的确定及图件制作方法 | 第57-61页 |
6.2.1 背景和异常的确定 | 第57-58页 |
6.2.2 背景及异常图制作 | 第58-61页 |
6.3 背景及异常特征描述分析 | 第61-76页 |
6.3.1 背景 | 第61-65页 |
6.3.2 单元素异常 | 第65-71页 |
6.3.3 综合异常 | 第71-76页 |
6.4 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 多宝山矿床外围潜力分析 | 第77-82页 |
7.1 成矿潜力分析 | 第77-81页 |
7.1.1 构造环境制约 | 第77-78页 |
7.1.2 元素含量影响 | 第78页 |
7.1.3 岩体含矿性 | 第78-80页 |
7.1.4 成矿潜力区 | 第80-81页 |
7.2 小结 | 第81-82页 |
第8章 结论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附录 | 第91-105页 |
个人简历 | 第91-92页 |
图版 | 第92-105页 |
附表 | 第105-118页 |
附表1 岩矿石主量元素分析结果 | 第105-108页 |
附表2 岩矿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 第108-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