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缩略词表 | 第8-12页 |
第一章 苯安莎霉素的全合成进展 | 第12-34页 |
1.1 自溶霉素与安莎霉素概述 | 第12-13页 |
1.2 苯安莎霉素的全合成进展 | 第13-23页 |
1.2.1 苯型安莎霉素合成概述 | 第13-14页 |
1.2.2 Baker小组的macbecin Ⅰ的全合成 | 第14页 |
1.2.3 Tatsuta小组的HerbimycinA合成 | 第14-15页 |
1.2.4 Kallmerten小组的Macbecin Ⅰ表观全合成 | 第15页 |
1.2.5 Evans小组的Macbecin Ⅰ全合成 | 第15-16页 |
1.2.6 Martin小组的Macbecin Ⅰ表观全合成 | 第16-17页 |
1.2.7 Cossy小组的HerbimycinA全合成 | 第17-18页 |
1.2.8 Andrus小组的Geldanamycin合成 | 第18页 |
1.2.9 Bach小组的Geldanamycin全合成 | 第18-19页 |
1.2.10 Micalizio小组的Macbecin Ⅰ全合成 | 第19-20页 |
1.2.11 Panek小组的(+)-Macbecin Ⅰ全合成 | 第20-21页 |
1.2.12 Micalizio小组的苯酚型苯安莎霉素全合成 | 第21-22页 |
1.2.13 俞晓明小组改进的Reblastatin全合成 | 第22-23页 |
1.2.14 俞晓明小组的Herbimycin A全合成 | 第23页 |
1.3 一些含2,4-二甲基-1-丁醇片段化合物的构建方法 | 第23-31页 |
1.3.1 烯烃复分解为关键步骤的合成方法 | 第23-24页 |
1.3.2 DA反应关键步骤的合成方法 | 第24-25页 |
1.3.3 Wittig反应及其改进反应为关键步骤的合成方法 | 第25-27页 |
1.3.4 甲基铜试剂加成开环为关键步骤的合成方法 | 第27页 |
1.3.5 炔醛偶联反应为关键步骤的合成方法 | 第27-29页 |
1.3.6 氯化铑催化的异构化为关键步骤的合成方法 | 第29-30页 |
1.3.7 NHK反应为关键步骤的合成方法 | 第30-31页 |
1.3.9 用其它反应的合成方法 | 第3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二章 本课题组自溶霉素的研究进展 | 第34-40页 |
2.1 自溶霉素及其类似物的逆合成分析 | 第34-35页 |
2.2 自溶霉素及其类似物的芳环片段合成的研究进展 | 第35-36页 |
2.3 自溶霉素C15-C16构建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 第36-38页 |
2.4 自溶霉素C3-C7片段的合成进展 | 第38-39页 |
2.5 二异丙烯基锌对醛的螯合控制加成研究 | 第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自溶霉素片段合成 | 第40-62页 |
3.1 自溶霉素C9-C15片段合成 | 第40-49页 |
3.1.1 自溶霉素C9-C15片段的第一代合成 | 第40-42页 |
3.1.2 自溶霉素C9-C15片段的第二代合成 | 第42-43页 |
3.1.3 自溶霉素C9-C15片段手性纯片段(第三代)的合成 | 第43-46页 |
3.1.4 自溶霉素C9-C15片段手性纯片段(第四代)的合成 | 第46-49页 |
3.2 自溶霉素C3-C7片段的十克级放大制备 | 第49-50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50-62页 |
第四章 氢键促进的烯烃复分解反应 | 第62-85页 |
4.1 烯烃复分解概述 | 第62-69页 |
4.1.1 烯烃复分解反应简介 | 第62页 |
4.1.2 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发展历程 | 第62-65页 |
4.1.3 氢键参与的烯烃复分解反应 | 第65-69页 |
4.1.4 烯烃复分解反应小结 | 第69页 |
4.2 氢键促进的烯烃关环复分解方法学研究 | 第69-79页 |
4.2.1 烯烃复分解用于合成安莎霉素的尝试案例 | 第69-71页 |
4.2.2 氢键促进的烯烃关环复分解方法学研究 | 第71-79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79-85页 |
4.3.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79-80页 |
4.3.2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80页 |
4.3.3 实验部分 | 第80-8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论文目录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