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水库汛期分期 | 第14-15页 |
1.2.2 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 第15-17页 |
1.2.3 水库分期汛限水位动态控制风险分析 | 第17-19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研究区概况 | 第21-24页 |
1.4.1 白石水库所在流域概况 | 第21页 |
1.4.2 水文气象特征 | 第21-22页 |
1.4.3 工程概况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水库汛期分期研究 | 第24-36页 |
2.1 汛期的定义 | 第24页 |
2.2 汛期的模糊性 | 第24-25页 |
2.3 汛期分期的方法 | 第25-27页 |
2.3.1 集对分析法 | 第25-26页 |
2.3.2 模糊分析法 | 第26-27页 |
2.4 实例应用 | 第27-36页 |
2.4.1 白石水库概况 | 第27页 |
2.4.2 集对分析法汛期分期 | 第27-30页 |
2.4.3 模糊分析法汛期分期 | 第30-35页 |
2.4.4 分期结果综合分析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水库汛限水位研究 | 第36-45页 |
3.1 水库汛限水位的确定方法 | 第36页 |
3.2 汛限水位静态控制法 | 第36页 |
3.2.1 固定汛限水位法 | 第36页 |
3.2.2 分期汛限水位法 | 第36页 |
3.3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法 | 第36-37页 |
3.3.1 预蓄预泄法 | 第37页 |
3.3.2 综合信息推理模式法 | 第37页 |
3.3.3 防洪库容补偿法 | 第37页 |
3.4 模糊集理论确定水库汛限水位 | 第37-38页 |
3.5 实例应用 | 第38-45页 |
3.5.1 模糊汛限水位的确定方法 | 第38页 |
3.5.2 白石水库模糊汛限水位 | 第38-44页 |
3.5.3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汛限水位调整的风险分析 | 第45-57页 |
4.1 风险的基本概念 | 第45-46页 |
4.1.1 风险的定义 | 第45页 |
4.1.2 汛限水位控制中的风险 | 第45页 |
4.1.3 水库汛期防洪调度风险定义 | 第45-46页 |
4.2 风险分析内容 | 第46-47页 |
4.3 风险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4.3.1 重现期法 | 第47页 |
4.3.2 直接积分法 | 第47页 |
4.3.3 蒙特卡罗方法 | 第47-48页 |
4.3.4 均值一次二阶矩方法 | 第48页 |
4.3.5 改进的一次二阶矩方法 | 第48页 |
4.4 水库防洪极限风险率的计算 | 第48-50页 |
4.4.1 水库防洪极限风险率的定义 | 第48页 |
4.4.2 极限风险率控制指标的选定 | 第48-49页 |
4.4.3 水库极限风险率的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4.5 白石水库实例应用 | 第50-57页 |
4.5.1 白石水库水文数据资料 | 第50-52页 |
4.5.2 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 | 第52-54页 |
4.5.3 不同汛限水位方案对应的防洪高水位 | 第54页 |
4.5.4 防洪风险率的计算 | 第54页 |
4.5.5 选定不同风险控制指标对应的防洪风险率的计算 | 第54-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