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氯霉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 | 第10-11页 |
1.1.1 抗生素造成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 第10页 |
1.1.2 氯霉素的特点 | 第10-11页 |
1.1.3 氯霉素的应用及危害 | 第11页 |
1.2 水体中氯霉素的去除 | 第11-12页 |
1.3 高级氧化技术简介 | 第12-15页 |
1.3.1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2-13页 |
1.3.2 UV/H_2O_2技术 | 第13-15页 |
1.4 氯消毒技术 | 第15-16页 |
1.4.1 氯消毒技术的发展 | 第15页 |
1.4.2 氯消毒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 第15-16页 |
1.5 消毒副产物 | 第16页 |
1.5.1 消毒副产物的形成 | 第16页 |
1.5.2 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和危害 | 第16页 |
1.6 SOS/umu技术 | 第16-17页 |
1.6.1 SOS/umu方法和原理 | 第16-17页 |
1.6.2 SOS/umu的应用和意义 | 第17页 |
1.7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7-19页 |
1.7.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水体中氯霉素在UV/H_2O_2技术下的降解 | 第19-32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9-2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2.2 实验装置 | 第19-20页 |
2.2.3 仪器 | 第20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20-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1页 |
2.3.1 实验装置及有效光强测定 | 第23-24页 |
2.3.2 不同处理条件下氯霉素的降解 | 第24-25页 |
2.3.3 UV/H_2O_2高级氧化处理技术下氯霉素的降解 | 第25-28页 |
2.3.4 SOS/umu方法评价其遗传毒性及致癌风险 | 第28-29页 |
2.3.5 氯霉素可能的转化途径 | 第29-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水体中天然有机物与氯霉素在UV/H_2O_2技术下的竞争降解 | 第32-40页 |
3.1 前言 | 第3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32页 |
3.2.3 仪器 | 第32-33页 |
3.2.4 检测方法 | 第33页 |
3.2.5 实验设计 | 第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3.3.1 原水中氯霉素在UV/H_2O_2技术下的降解 | 第33-34页 |
3.3.2 探究NOM对氯霉素降解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HA在UV/H_2O_2技术下的降解 | 第35-36页 |
3.3.4 HA与氯霉素在UV/H_2O_2技术下的竞争降解 | 第36-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氯霉素对氯消毒过程的影响 | 第40-53页 |
4.1 前言 | 第4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40-41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4.2.3 仪器 | 第41页 |
4.2.4 检测方法 | 第41页 |
4.2.5 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4.3.1 DBPs标准品的检测 | 第42-43页 |
4.3.2 微量CAP对原水中DBPs的形成带来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3 以CAP为前体物,初始氯浓度对DBPs的生成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4 AOPs技术处理CAP过程对DBPs生成的影响 | 第47-50页 |
4.3.5 UV/H_2O_2高级氧化技术对CAP生成DBPs产生影响的原因 | 第50-51页 |
4.4 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6页 |
5.1 结论 | 第53-54页 |
5.2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54页 |
5.3 研究建议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