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概述 | 第11-17页 |
1.1 认罪认罚从宽的概念 | 第11-13页 |
1.1.1 “认罪”的含义 | 第11-12页 |
1.1.2 “认罚”的含义 | 第12-13页 |
1.1.3 “从宽”的含义 | 第13页 |
1.2 “认罪”和“认罚”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13-14页 |
1.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特征 | 第14-17页 |
1.3.1 兼具实体和程序意义 | 第14-15页 |
1.3.2 以从宽为原则,不从宽为例外 | 第15页 |
1.3.3 确保被追诉人的自愿性 | 第15-17页 |
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正当性根据 | 第17-23页 |
2.1 符合刑法谦抑性原则 | 第17-18页 |
2.2 契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第18-19页 |
2.3 有助于优化司法资源配置 | 第19-21页 |
2.3.1 节约司法成本 | 第20页 |
2.3.2 合理分流案件 | 第20-21页 |
2.4 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21-23页 |
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 第23-31页 |
3.1 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刑事政策的关系 | 第23-24页 |
3.1.1 内涵不同 | 第23-24页 |
3.1.2 实施效果不同 | 第24页 |
3.2 与自首制度的关系 | 第24-26页 |
3.2.1 适用范围不同 | 第25页 |
3.2.2 适用主体不同 | 第25页 |
3.2.3 法律效果不同 | 第25-26页 |
3.3 与辩诉交易制度的关系 | 第26-31页 |
3.3.1 适用流程不同 | 第26-28页 |
3.3.2 证据要求和交易内容不同 | 第28-31页 |
4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司法适用 | 第31-43页 |
4.1 适用的阶段 | 第31-32页 |
4.2 适用的条件 | 第32-36页 |
4.2.1 证据要达到证明的标准 | 第32-33页 |
4.2.2 被追诉人是自愿、理性的 | 第33-34页 |
4.2.3 案件在适用的范围内 | 第34-36页 |
4.3 从宽幅度的适用 | 第36-39页 |
4.3.1 程序上的从宽 | 第36-38页 |
4.3.2 量刑上的从宽 | 第38-39页 |
4.4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各罪中的适用 | 第39-43页 |
4.4.1 在量刑幅度较小的案件中的适用 | 第40-41页 |
4.4.2 在职务犯罪等量刑幅度较大的案件中的适用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