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等离子体催化/生物滴滤耦合降解含氯VOCs的工艺特性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CAT第8-10页
符号说明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0页
    1.1 目标污染物的简介第16-18页
        1.1.1 二氯乙烷的性质、来源及危害第16-17页
        1.1.2 正己烷的性质、来源及危害第17-18页
    1.2 VOCs污染控制技术概论第18-21页
        1.2.1 物理处理技术第18-19页
        1.2.2 化学处理技术第19-20页
        1.2.3 生物处理技术第20-21页
    1.3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技术第21-25页
        1.3.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产生第21-22页
        1.3.2 介质阻挡放电简述第22-24页
        1.3.3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技术第24-25页
    1.4 有机废气的生物净化方法第25-27页
        1.4.1 生物洗涤第26页
        1.4.2 生物过滤第26-27页
        1.4.3 生物滴滤第27页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第27-28页
        1.5.1 课题来源第27页
        1.5.2 研究意义第27-28页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8-30页
        1.6.1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6.2 创新点第29-3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0-41页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30-33页
        2.1.1 实验药品第30-31页
        2.1.2 实验仪器第31-33页
    2.2 实验装置第33-36页
        2.2.1 低温等离子协同催化装置第33-34页
        2.2.2 生物滴滤塔装置第34-36页
    2.3 实验方法第36-41页
        2.3.1 催化剂准备第36页
        2.3.2 分析检测方法第36-38页
        2.3.3 生物滴滤塔工艺参数测定第38-41页
第三章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降解二氯乙烷的特性及产物分析第41-53页
    3.1 工艺参数对二氯乙烷降解的研究第41-46页
        3.1.1 峰值电压对二氯乙烷降解的影响第41-43页
        3.1.2 初始浓度对二氯乙烷降解的影响第43-44页
        3.1.3 停留时间对二氯乙烷降解的影响第44-46页
    3.2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降解二氯乙烷的产物分析第46-51页
        3.2.1 臭氧的产生量第46-47页
        3.2.2 CO_2的产生量及选择性第47-49页
        3.2.3 产物的水溶性第49-50页
        3.2.4 产物的可生化性第50-51页
    3.3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DBD协同CuO/MnO_2耦合生物滴滤塔降解二氯乙烷的工艺性能分析第53-69页
    4.1 活性污泥的接种与驯化第54页
        4.1.1 菌种来源与营养液配制第54页
        4.1.2 活性污泥的驯化第54页
    4.2 挂膜启动期运行性能比较第54-57页
    4.3 稳定运行期性能比较第57-62页
        4.3.1 进气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第57-59页
        4.3.2 停留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第59-61页
        4.3.3 去除负荷与CO_2产生量之间的关系第61-62页
    4.4 BTF对二氯乙烷和正己烷混合废气的净化作用探索第62-64页
    4.5 抗饥饿性能考察第64-65页
    4.6 BTF单元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65-67页
    4.7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第69-72页
    5.1 主要结论第69-71页
    5.2 建议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作者简介第80-81页
    1 作者简历第80页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页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频率电源的低温等离子体降解CVOCs的工艺特性与机理研究
下一篇:铁锰复合氧化物对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的吸附氧化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