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事组织论文

基于“人—机—环境”交互模型的医疗器械产品不良事件数据分析方法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缩略词列表第9-10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4页
        1.1.1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MDAE)第10-11页
        1.1.2 风险管理第11-12页
        1.1.3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4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第18页
    1.5 本章小结第18-20页
2 风险与受益分析基本原理第20-36页
    2.1 风险管理的原则第20-21页
    2.2 风险管理过程第21-26页
        2.2.1 风险分析的内容及其原则第22-24页
        2.2.2 风险评价的内容及其原则第24-25页
        2.2.3 风险控制的内容及其原则第25-26页
    2.3 风险性质及类型第26-27页
    2.4 受益概念及其特征第27-29页
        2.4.1 医学伦理视角下的受益——受益与风险的共存性第27-28页
        2.4.2 产品责任视角下的受益——受益与风险平衡第28-29页
    2.5 医疗器械受益与风险的评价原则第29-31页
        2.5.1 医疗器械受益的评价因素第29页
        2.5.2 医疗器械风险的评价因素第29-30页
        2.5.3 医疗器械受益与风险评价中应考虑的其他因素第30-31页
    2.6 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决策方法第31-32页
    2.7 上市后医疗器械产品受益分析方法研究第32-33页
    2.8 器械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第33-34页
    2.9 本章小结第34-36页
3 基于“人-机-环境”交互模型的医疗器械产品不良事件数据分析方法第36-58页
    3.1 “人-机-环境”交互模型(HMEI模型)第36-40页
        3.1.1 “人—机”关系[48]第37-39页
        3.1.2 “机”自身的可靠性第39-40页
    3.2 上市后医疗器械产品的系统安全目标研究第40-42页
        3.2.1 系统安全的概念第40-41页
        3.2.2 上市后医疗器械产品的系统安全目标第41-42页
    3.3 医疗器械产品不良事件的分类方法第42-47页
        3.3.1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机制第42-43页
        3.3.2 轨迹交叉理论第43-45页
        3.3.3 基于医疗器械危害介质的分类方法第45-47页
    3.4 医疗器械产品“直接原因”分析方法第47-51页
        3.4.1 以“产品”为中心的医疗器械产品应用风险本质来源模型第47-48页
        3.4.2 以“产品”为中心的医疗器械应用风险“直接原因”判断模型第48-51页
    3.5 关于医疗器械产品受益与风险权衡的三准则第51页
    3.6 基于RIDM的医疗器械产品风险可接受准则第51-53页
    3.7 上市后医疗器械产品风险的结构化描述方法第53-55页
        3.7.1 风险结构化描述的元素第53页
        3.7.2 风险结构化描述的方法第53-55页
    3.8 上市后医疗器械产品受益与风险评定的技术方法第55-57页
    3.9 本章小结第57-58页
4 基于上市后医疗器械安全数据的实证研究第58-74页
    4.1 参与国家项目的实证研究第58-59页
    4.2 504 例FDA一级医疗器械产品召回事件研究第59-72页
        4.2.1 召回时间分布第60-61页
        4.2.2 产品种类分析第61-63页
        4.2.3 危害类型分析第63-68页
        4.2.4 直接原因分析第68-70页
        4.2.5 风险讨论第70-72页
    4.3 本章小结第72-74页
5 典型案例分析第74-86页
    5.1 Ⅰ型(能量型)危害案例分析第74-78页
        5.1.1 能量过量型危害案例分析(Ⅰa型)第74-77页
        5.1.2 能量缺乏型危害案例分析(Ⅰb型)第77-78页
    5.2 Ⅱ型(信息型)危害案例分析第78-79页
        5.2.1 信息错误型危害案例分析(Ⅱa型)第78页
        5.2.2 信息不充分型危害案例分析(Ⅱb型)第78-79页
    5.3 Ⅲ型(混合型)危害案例分析第79-81页
        5.3.1 能量主导型危害案例分析(Ⅲa型)第79-80页
        5.3.2 信息主导型危害案例分析(Ⅲb型)第80-81页
        5.3.3 并重型危害案例分析(Ⅲc型)第81页
    5.4 风险与受益评定的整体过程案例分析第81-84页
    5.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6 总结与展望第86-88页
    6.1 总结第86页
    6.2 后续研究及展望第86-88页
致谢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附录第94页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4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创新创业获奖第94页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TLR8激动剂分子识别与作用机理研究
下一篇: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