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航空相机概况和分类 | 第12-13页 |
1.2 稳定平台发展趋势及国内现状 | 第13页 |
1.3 稳定平台的控制技术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5-18页 |
第2章 稳定平台的特性与分析 | 第18-36页 |
2.1 前向像移补偿原理及计算 | 第18-21页 |
2.1.1 前像移产生的原理 | 第18-19页 |
2.1.2 前像移速度与计算 | 第19页 |
2.1.3 消除飞机飞行产生的像移参数计算 | 第19-21页 |
2.2 分幅步进原理及计算 | 第21-22页 |
2.3 隔离飞机角扰动参数计算 | 第22-23页 |
2.4 二轴稳定平台的建模与特性分析 | 第23-36页 |
2.4.1 二轴稳定平台的几个概念 | 第23-24页 |
2.4.2 坐标系定义 | 第24-26页 |
2.4.3 运动学关系 | 第26-29页 |
2.4.4 动力学模型 | 第29-34页 |
2.4.5 两轴稳定平台的特性分析 | 第34-36页 |
第3章 稳定平台的设计要求及总体设计 | 第36-50页 |
3.1 CCD航空相机稳定平台设计指标 | 第36-38页 |
3.1.1 稳定平台的功能要求 | 第36页 |
3.1.2 稳定指标要求 | 第36-37页 |
3.1.3 横滚通道步进摆动要求 | 第37页 |
3.1.4 前像移补偿要求 | 第37-38页 |
3.2 针对指标的总体设计 | 第38-44页 |
3.2.1 材料的选择 | 第40-41页 |
3.2.2 结构选择 | 第41-42页 |
3.2.3 子系统组成 | 第42页 |
3.2.4 稳定平台隔离扰动误差对成像质量影响分析 | 第42页 |
3.2.5 横向重叠率与误差分配 | 第42-43页 |
3.2.6 基准传递策略 | 第43页 |
3.2.7 精度分析 | 第43-44页 |
3.2.8 安全性设计 | 第44页 |
3.3 稳定平台子系统结构设计 | 第44-45页 |
3.4 稳定平台结构模块分析 | 第45-50页 |
第4章 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 | 第50-66页 |
4.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第50-54页 |
4.2 稳定平台子系统电器元件选择 | 第54-57页 |
4.2.1 最大跟踪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确定 | 第54页 |
4.2.2 选取电机测速机组 | 第54-56页 |
4.2.3 位置传感器 | 第56-57页 |
4.2.4 水平姿态装置的选型 | 第57页 |
4.3 横滚通道控制系统设计 | 第57-61页 |
4.3.1 电枢控制力矩电机原理图 | 第57-59页 |
4.3.2 电机功放控制回路、测速机模型 | 第59页 |
4.3.3 滤波环节的模型 | 第59页 |
4.3.4 横滚通道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第59-60页 |
4.3.5 仿真分析 | 第60-61页 |
4.4 俯仰通道控制系统设计 | 第61-64页 |
4.4.1 俯仰通道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第61-62页 |
4.4.2 仿真分析 | 第62-64页 |
4.5 系统位置回路控制误差与分析 | 第64-65页 |
4.6 稳定平台设计及仿真结论 | 第65-66页 |
第5章 实验与验证 | 第66-72页 |
5.1 横滚通道实测数据 | 第66-68页 |
5.1.1 横滚频率特性 | 第66-67页 |
5.1.2 阶跃过渡过程(26°) | 第67-68页 |
5.1.3 正弦扰动过渡过程 | 第68页 |
5.2 俯仰通道实测数据 | 第68-71页 |
5.2.1 俯仰环频率特性 | 第68-69页 |
5.2.2 阶跃过渡过程(10°) | 第69页 |
5.2.3 正弦扰动过渡过程 | 第69-70页 |
5.2.4 斜坡过渡过程(5°) | 第70页 |
5.2.5 斜坡过渡过程(10°) | 第70-71页 |
5.3 地面分辨率航拍试验 | 第71页 |
5.4 实验结论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作者简介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