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秀及其著述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二、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李毓秀的生平经历 | 第13-19页 |
| 一、家庭情况 | 第13页 |
| 二、师承和交游 | 第13-16页 |
| (一)师承 | 第14-15页 |
| (二)交游 | 第15-16页 |
| 三、讲学和著述 | 第16-19页 |
| (一)讲学 | 第17-18页 |
| (二)著述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四书字类释义》 | 第19-25页 |
| 一、《四书字类释义》的版本 | 第19页 |
| 二、《四书字类释义》的内容 | 第19-22页 |
| (一)词条六大分类 | 第19-21页 |
| (二)词条具体解释 | 第21-22页 |
| 三、《四书字类释义》的价值 | 第22-25页 |
| (一)研究四书的工具书 | 第23页 |
| (二)教授童蒙精确认识字义 | 第23页 |
| (三)其他方面价值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四书正讹》 | 第25-39页 |
| 一、《四书正讹》的版本 | 第25页 |
| 二、《四书正讹》的内容 | 第25-37页 |
| (一)《经》 | 第25页 |
| (二)《所谓诚其意者章》 | 第25-29页 |
| (三)《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章》 | 第29-31页 |
| (四)《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章》 | 第31-33页 |
| (五)《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章》 | 第33-37页 |
| 三、《四书正讹》的价值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水仙百咏》 | 第39-49页 |
| 一、《水仙百咏》的版本 | 第39页 |
| 二、《水仙百咏》的典故引用 | 第39-40页 |
| (一)诗词改写 | 第39-40页 |
| (二)成语典故 | 第40页 |
| (三)历史与文学人物故事 | 第40页 |
| (四)宗教人物故事 | 第40页 |
| 三、《水仙百咏》的内容 | 第40-47页 |
| (一)社会伦理 | 第41页 |
| (二)生活态度 | 第41页 |
| (三)品质修养 | 第41-44页 |
| (四)当下工夫 | 第44-45页 |
| (五)道教理解 | 第45-46页 |
| (六)其他方面 | 第46-47页 |
| 四、从《水仙百咏》看李毓秀的思想 | 第47-49页 |
| (一)从《水仙百咏》看李毓秀的教育思想 | 第47页 |
| (二)从《水仙百咏》看李毓秀的伦理思想 | 第47-48页 |
| (三)从《水仙百咏》看李毓秀的道教理解 | 第48页 |
| (四)从《水仙百咏》看李毓秀的生活态度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宋儒大文约》 | 第49-63页 |
| 一、《宋儒大文约》的版本 | 第49页 |
| 二、《宋儒大文约》的内容 | 第49-60页 |
| (一)书名缘由 | 第49-50页 |
| (二)纲要三则 | 第50-53页 |
| (三)所择三十首 | 第53页 |
| (四)具体内容 | 第53-60页 |
| 三、《宋儒大文约》的价值 | 第60-63页 |
| (一)提供初学者读书入门的方法 | 第60页 |
| (二)有助于理解理学经典 | 第60-61页 |
| (三)研究李毓秀的理学思想 | 第61-63页 |
| 第六章 《训蒙文》 | 第63-77页 |
| 一、《训蒙文》的版本 | 第63页 |
| 二、《训蒙文》的内容 | 第63-74页 |
| (一)《训蒙文》与《弟子规》内容对比 | 第64-73页 |
| (二)《弟子规》修订《训蒙文》处 | 第73-74页 |
| 三、《训蒙文》的价值 | 第74-77页 |
| (一)童蒙教育 | 第74-75页 |
| (二)社会教化 | 第75页 |
| (三)其他方面 | 第75-77页 |
| 第七章 《训女三字文注》 | 第77-87页 |
| 一、《训女三字文注》的版本 | 第78页 |
| 二、《训女三字文注》的内容 | 第78-83页 |
| (一)总起 | 第78-79页 |
| (二)女道 | 第79-80页 |
| (三)妇道 | 第80-81页 |
| (四)母道 | 第81-82页 |
| (五)总结 | 第82-83页 |
| 三、《训女三字文注》的价值 | 第83-87页 |
| (一)保存了李春芳的《训女三字文》 | 第83页 |
| (二)研究明清两代的女教思想 | 第83-87页 |
| 第八章 李毓秀著述的整体价值 | 第87-91页 |
| 一、文献价值 | 第87-88页 |
| (一)补阙 | 第87-88页 |
| (二)史料价值 | 第88页 |
| 二、价值评判 | 第88-91页 |
| (一)李毓秀著述价值评判 | 第88页 |
| (二)李毓秀对于绛州文化的影响 | 第88-91页 |
| 结语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 附录一 | 第97-105页 |
| 附录二 | 第105-121页 |
| 附录三 | 第121-125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7页 |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