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要述评 | 第14-2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三)简要述评 | 第19-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一)文献法 | 第20页 |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20页 |
(三)调查法 | 第20页 |
(四)比较分析 | 第20-21页 |
(五)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四、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 第22-23页 |
(一)研究重点 | 第22页 |
(二)研究难点 | 第22页 |
(三)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一)耕地 | 第23页 |
(二)气候生产潜力 | 第23-24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第24页 |
(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理论 | 第24页 |
(三)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现状 | 第26-34页 |
一、自然环境条件 | 第26-27页 |
二、社会经济条件 | 第27页 |
三、耕地利用及作物生产现状 | 第27-34页 |
(一)数量动态 | 第28-29页 |
(二)空间分布 | 第29-34页 |
第三章 海东市气候生产潜力 | 第34-38页 |
一、气候生产潜力估算 | 第34页 |
二、评价模型及结果 | 第34-38页 |
(一)Miami模型 | 第35页 |
(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 第35页 |
(三)评价结果 | 第35-38页 |
第四章 作物生产量与气候生产潜力差异分析 | 第38-42页 |
一、粮食单产与气候生产潜力的数量差异分析 | 第38页 |
二、作物生产与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差异分析 | 第38-42页 |
(一)不宜耕种区 | 第39-40页 |
(二)可挖掘气候生产潜力区 | 第40-41页 |
(三)适宜耕种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耕地优化利用原则与路径 | 第42-47页 |
一、耕地优化利用的原则 | 第42-43页 |
(一)分区域利用 | 第42页 |
(二)择优开发利用 | 第42页 |
(三)生态环境保护 | 第42-43页 |
(四)经济合理可行性 | 第43页 |
(五)节约集约用地 | 第43页 |
二、优化利用路径 | 第43-47页 |
(一)优化不宜耕种区用地现状 | 第44-45页 |
(二)优化气候生产潜力区用地现状 | 第45页 |
(三)加强适宜耕种区水利基础设施的布局和投入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