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利用免疫沉淀法初步筛选鸡源志贺菌IpaC蛋白受体

致谢第4-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20页
    1.1 志贺菌概况第10-11页
    1.2 志贺菌病的流行病学第11页
    1.3 志贺菌的致病机制第11-14页
        1.3.1 志贺菌侵入肠上皮细胞第11-12页
        1.3.2 志贺菌的毒力相关基因第12-14页
    1.4 志贺菌IpaC蛋白第14-15页
    1.5 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第15-19页
        1.5.1 酵母双杂交技术第15-17页
        1.5.2 串联亲和纯化第17-18页
        1.5.3 免疫共沉淀(Co-IP)第18页
        1.5.4 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 techniques,PDT)第18-19页
        1.5.5 GSTpull-down技术第19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2 鸡源志贺菌IpaC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第20-30页
    引言第2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0-26页
        2.1.1 菌株、引物第20页
        2.1.2 主要试剂第20页
        2.1.3 主要仪器第20-21页
        2.1.4 培养基配制第21页
        2.1.5 主要溶液配制第21-23页
        2.1.6 重组表达菌的复苏和培养第23页
        2.1.7 重组表达菌IpaC基因片段的鉴定第23-24页
        2.1.8 重组融合蛋白的诱导与表达第24页
        2.1.9 重组融合蛋白的纯化第24页
        2.1.10 重组融合蛋白的鉴定第24-25页
        2.1.11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25-2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6-28页
        2.2.1 IpaC基因片段的鉴定第26页
        2.2.2 IpaC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第26-27页
        2.2.3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第27-28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28-30页
        2.3.1 结论第28页
        2.3.2 讨论第28-30页
3 鸡肠上皮细胞的培养及膜蛋白的提取第30-39页
    引言第3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0-33页
        3.1.1 试验动物第30页
        3.1.2 主要试剂第30页
        3.1.3 主要仪器第30页
        3.1.4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30-31页
        3.1.5 鸡肠上皮细胞的培养第31页
        3.1.6 鸡肠上皮细胞的鉴定第31-32页
        3.1.7 鸡肠上皮细胞膜蛋白的提取第32-33页
        3.1.8 鸡肠上皮细胞膜蛋白浓度的测定第33页
        3.1.9 鸡肠上皮细胞膜蛋白的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鉴定第3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3-35页
        3.2.1 酶消化法分离的肠隐窝单位观察第33页
        3.2.2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第33-34页
        3.2.3 鸡肠上皮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第34页
        3.2.4 鸡肠上皮细胞膜蛋白的浓度测定第34页
        3.2.5 鸡肠上皮细胞膜蛋白的鉴定第34-35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35-39页
        3.3.1 结论第35页
        3.3.2 讨论第35-39页
4 鸡源志贺菌IpaC蛋白受体的筛选第39-46页
    引言第3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4.1.1 主要试剂第39页
        4.1.2 主要仪器第39页
        4.1.3 蛋白的生物素标记第39-40页
        4.1.4 生物素标记蛋白的鉴定第40页
        4.1.5 免疫沉淀第40页
        4.1.6 沉淀物的SDS-PAGE分离和Western blot鉴定第40-41页
        4.1.7 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1-43页
        4.2.1 生物素标记蛋白的鉴定第41页
        4.2.2 免疫沉淀物的SDS-PAGE分离和Western blot鉴定第41-42页
        4.2.3 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第42-43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43-46页
        4.3.1 结论第43-46页
全文总结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7页
ABSTRACT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IPA分析法的株洲市绿道规划公众满意度研究
下一篇:猪β防御素2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