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框架结构的隔震性能研究及工程实例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引言第14-16页
    1.2 工程结构控制的概述第16-18页
        1.2.1 被动控制第16-17页
        1.2.2 主动控制第17页
        1.2.3 半主动控制第17-18页
        1.2.4 混合控制第18页
    1.3 基础隔震技术研究概述第18-21页
        1.3.1 基础隔震技术的原理第18-19页
        1.3.2 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现状第19-21页
    1.4 层间隔震技术研究概述第21-24页
        1.4.1 层间隔震技术的原理第22-23页
        1.4.2 层间隔震技术的发展现状第23-24页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第24-26页
        1.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4页
        1.5.2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24-26页
第二章 隔震装置的力学性能分析第26-35页
    2.1 隔震装置概述第26页
    2.2 隔震支座主要力学性能第26-29页
        2.2.1 橡胶支座的形状系数第27-28页
        2.2.2 竖向刚度水平刚度及阻尼第28-29页
    2.3 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模型第29-34页
        2.3.1 等效线性模型第29-30页
        2.3.2 修正双线性模型第30-33页
        2.3.3 Bouc-Wen滞回模型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第35-46页
    3.1 层间隔震结构动力简化模型简述第35-36页
    3.2 层间隔震结构振动方程建立第36-42页
        3.2.1 两质点模型的运动方程第36-37页
        3.2.2 多质点模型的运动方程第37-40页
        3.2.3 层间隔震结构的阻尼第40-42页
    3.3 层间隔震结构振动方程的求解第42-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大底盘单塔结构隔震性能分析第46-86页
    4.1 模型工程概况第46-51页
        4.1.1 模型中隔震装置参数的定义第48-50页
        4.1.2 隔震支座的安装简述第50-51页
        4.1.3 模型的建立第51页
    4.2 模型中地震波的选取第51-52页
    4.3 结构模型的地震反应分析第52-84页
        4.3.1 模态分析第52页
        4.3.2 模态分析的结果第52-56页
        4.3.3 抗震结构与隔震结构位移反应分析第56-70页
        4.3.4 抗震结构与隔震结构加速度反应分析第70-75页
        4.3.5 抗震结构与隔震结构层间剪力对比分析第75-84页
    4.4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5.1 主要内容与结论第86-87页
    5.2 展望与建议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致谢第91-92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规则大底盘高层双塔结构抗震性能及消能减震分析
下一篇:基于位移梯度的锚杆支护时机与预紧力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