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第一章 生成与原因:“求女”题材创作发生论 | 第13-27页 |
第一节 创作行为的发生:《诗经》中的“求女”题材 | 第13-15页 |
一、创作概况 | 第13-14页 |
二、特点分析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创作动机的产生:内容与创作心理契合 | 第15-19页 |
一、“君子好逑”:爱情因素与爱、美趋向 | 第15-17页 |
二、“求而不得”:探索精神与追索心理 | 第17页 |
三、“窈窕淑女”:“尊女”倾向与怀母心理 | 第17-19页 |
第三节 创作行为的需要:内容满足创作需求 | 第19-27页 |
一、巫术内容满足文化需求 | 第20-23页 |
二、内容特点满足社会需求 | 第23-27页 |
第二章 常与变:“求女”题材发展基本脉络与趋势 | 第27-49页 |
第一节 常:基本内涵、风格不变的现象与原因 | 第27-30页 |
一、基本内涵不变的现象与原因 | 第27-29页 |
二、女性风格不变的现象与原因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变:传播视域下题材发展所受影响 | 第30-36页 |
一、传播观念对“求女”题材的道德绑架 | 第30-32页 |
二、传播方式对“求女”题材的内涵丰富 | 第32-35页 |
三、影响的结果:爱与美从共生到分离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常与变的结果:题材呈现三种发展趋势 | 第36-49页 |
一、转而丰富表达技巧 | 第36-40页 |
二、趋向依附政治寄托 | 第40-43页 |
三、出现多样表现形式 | 第43-49页 |
第三章 因袭与革新:“求女”题材于汉魏六朝文学中的创作风貌 | 第49-67页 |
第一节 依附政治寄托在辞赋中的呈现 | 第49-54页 |
一、无关风月:丰富的政治内涵 | 第49-52页 |
二、好色不淫:难解的政治束缚 | 第52-54页 |
第二节 丰富表达技巧在诗歌中的呈现 | 第54-62页 |
一、精益求精:表现手法多样化 | 第54-58页 |
二、循序渐进:表现方式抒情化 | 第58-62页 |
第三节 多样表现形式在小说中的呈现 | 第62-67页 |
一、一波三折:叙事模式深化 | 第62-65页 |
二、有的放矢:梦遇模式深化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回响与意义:“求女”题材文学史价值 | 第67-73页 |
第一节 “求女”题材的影响 | 第67-70页 |
一、小说、戏曲中的“求女”突破 | 第67-68页 |
二、唐诗中的“求女”掠影 | 第68-69页 |
三、宋词中的“求女”色彩 | 第69-70页 |
第二节 “求女”题材的意义 | 第70-73页 |
一、文学发展启示 | 第70-71页 |
二、文学审美意义 | 第71-72页 |
三、文人精神慰藉 | 第72-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个人简介 | 第79-80页 |
附录一:唐前诗歌所涉“求女”题材作品详表 | 第80-84页 |
附录二:唐前辞赋所涉“求女”题材作品详表 | 第84-86页 |
附录三:唐前小说所涉“求女”题材作品详表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