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灰岩双峰型孔喉结构储层开发效果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1.2.1 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2 微观渗流机理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礁灰岩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第2章 数值模型转换的储层依据 | 第19-32页 |
2.1 地理位置及构造背景 | 第19-20页 |
2.2 沉积相特征及小层划分 | 第20-21页 |
2.3 储层特征 | 第21-27页 |
2.3.1 岩石类型 | 第21页 |
2.3.2 物性特征 | 第21-22页 |
2.3.3 储层非均质性 | 第22页 |
2.3.4 储层及隔夹层分布特征 | 第22-23页 |
2.3.5 储层敏感性 | 第23-27页 |
2.3.6 储层润湿性 | 第27页 |
2.4 油藏温度与压力 | 第27页 |
2.5 油藏地质储量 | 第27-28页 |
2.6 流体特征 | 第28页 |
2.6.1 原油性质 | 第28页 |
2.6.2 地层水性质 | 第28页 |
2.6.3 天然气性质 | 第28页 |
2.7 油田开发历程与开发动态特点 | 第28-30页 |
2.7.1 开发历程 | 第29-30页 |
2.7.2 开发现状 | 第30页 |
2.7.3 开发动态特点分析 | 第3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数值模型转换的渗流依据 | 第32-54页 |
3.1 双峰型孔喉结构储层渗流通道特征 | 第32-41页 |
3.1.1 储集类型 | 第32-34页 |
3.1.2 微观渗流空间类型 | 第34-37页 |
3.1.3 压汞法确定孔喉结构参数 | 第37-41页 |
3.2 渗流机理研究 | 第41-52页 |
3.2.1 微观渗流机理 | 第41-50页 |
3.2.2 油水两相渗流机理 | 第50-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数值模型转换的等效处理方法 | 第54-62页 |
4.1 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54-56页 |
4.1.1 单重介质模型 | 第54页 |
4.1.2 双重介质模型 | 第54-56页 |
4.2 模型等效可行性分析 | 第56-58页 |
4.3 模型参数及等效关键参数计算 | 第58-61页 |
4.3.1 特征尺度 | 第58页 |
4.3.2 孔隙度 | 第58-59页 |
4.3.3 等效渗透率 | 第59-60页 |
4.3.4 相渗曲线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实例分析 | 第62-80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62-64页 |
5.1.1 网格划分 | 第62-63页 |
5.1.2 流体性质及相渗曲线 | 第63-64页 |
5.2 等效界限分析 | 第64-73页 |
5.2.1 裂缝密度 | 第65-66页 |
5.2.2 双孔孔隙度差异程度 | 第66-69页 |
5.2.3 双孔渗透率差异程度 | 第69-73页 |
5.3 储层其他物性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73-78页 |
5.3.1 油水粘度比 | 第73-74页 |
5.3.2 底水能量 | 第74-76页 |
5.3.3 水侵速度 | 第76-77页 |
5.3.4 水油密度差 | 第77页 |
5.3.5 垂直水平渗透率比值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