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源起 | 第10-11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5页 |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页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基础理论 | 第18-28页 |
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述 | 第18-21页 |
2.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承包农户的区别及特征 | 第19页 |
2.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类型 | 第19-21页 |
2.2 农村金融与金融支持释义 | 第21页 |
2.3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2.4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23-28页 |
2.4.1 法学理论 | 第23-26页 |
2.4.2 经济学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8-41页 |
3.1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法规考察 | 第28-33页 |
3.1.1 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条例 | 第28-29页 |
3.1.2 行政部门层面相关规章政策 | 第29-31页 |
3.1.3 地方政府层面相关规范性文件 | 第31-33页 |
3.2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考量——以湖北省为例 | 第33-35页 |
3.2.1 湖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3.2.2 湖北省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态势 | 第34-35页 |
3.3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5-41页 |
3.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不明晰 | 第35-37页 |
3.3.2 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农业资产抵押融资困难 | 第37-38页 |
3.3.3 有效信用担保与评级制度缺失,资金供给量有限 | 第38-39页 |
3.3.4 投资风险分担机制缺位,融资渠道受阻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典型国家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与实践考察及启示 | 第41-48页 |
4.1 典型国家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与实践考察 | 第41-45页 |
4.1.1 美国:多元复合式 | 第41-43页 |
4.1.2 法国:政府主导式 | 第43-44页 |
4.1.3 日本:农协助推式 | 第44-45页 |
4.2 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8页 |
4.2.1 重视农业经济立法 | 第45页 |
4.2.2 强化政府引导与扶持力度 | 第45-46页 |
4.2.3 形成多元化的资金引入机制 | 第46页 |
4.2.4 设立完备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 | 第46-48页 |
第五章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法律问题解决对策 | 第48-60页 |
5.1 确立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48-50页 |
5.1.1 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结合原则 | 第48页 |
5.1.2 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 | 第48-49页 |
5.1.3 农民金融权益保护原则 | 第49-50页 |
5.2 明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 | 第50-52页 |
5.2.1 依法确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定标准 | 第50-51页 |
5.2.2 严格区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法律组织形式 | 第51-52页 |
5.3 健全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法律制度 | 第52-55页 |
5.3.1 农地产权制度 | 第52-53页 |
5.3.2 农业经营资产抵押融资制度 | 第53-54页 |
5.3.3 信用评级与担保制度 | 第54-55页 |
5.4 完善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激励与保障措施 | 第55-60页 |
5.4.1 加强主体内部机构监管,提升资金整合能力 | 第55-56页 |
5.4.2 提高政府政策引导能力,促进涉农金融政策倾斜 | 第56-57页 |
5.4.3 健全投资风险分担机制,拓宽资金支持渠道 | 第57-58页 |
5.4.4 创新金融支持路径,发展农业众筹金融服务模式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工作奖励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