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市骑龙山茶马古道物质空间保护性开发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4-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28页 |
2.1 “茶马古道”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20页 |
2.1.1 “茶马古道”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 第16-19页 |
2.1.2 “茶马古道”的价值特征 | 第19-20页 |
2.2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 第20-23页 |
2.2.1 “文化线路”保护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2.2 “文化线路”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2.2.3 骑龙山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认定 | 第22-23页 |
2.3 “保护性开发”相关理论研究 | 第23-27页 |
2.3.1 “保护性开发”的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2.3.2 “保护性开发”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2.3.3 “保护性开发”的层次划分 | 第25-26页 |
2.3.4 “保护性开发”的负面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骑龙山茶马古道研究区概况 | 第28-37页 |
3.1 自然条件 | 第28-29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28页 |
3.1.2 气候条件 | 第28-29页 |
3.1.3 地形地貌 | 第29页 |
3.2 交通区位 | 第29-30页 |
3.3 旅游资源 | 第30-32页 |
3.4 研究区重点资源现状 | 第32-36页 |
3.4.1 古道现状 | 第32-33页 |
3.4.2 建筑现状 | 第33-34页 |
3.4.3 遗迹和景观现状 | 第34-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骑龙山茶马古道保护性开发分析 | 第37-49页 |
4.1 骑龙山茶马古道保护性开发背景分析 | 第37-38页 |
4.1.1 规划背景支撑 | 第37-38页 |
4.1.2 保护性开发设计范围 | 第38页 |
4.2 骑龙山茶马古道保护性开发层次分析 | 第38-46页 |
4.2.1 自然生态环境层 | 第39页 |
4.2.2 古道工程层 | 第39-40页 |
4.2.3 建筑遗产层 | 第40-43页 |
4.2.4 无形文化遗产层 | 第43-46页 |
4.3 骑龙山茶马古道保护性开发节点划分 | 第46-47页 |
4.3.1 核心保护节点 | 第46页 |
4.3.2 一般保护节点 | 第46页 |
4.3.3 建设控制节点 | 第46-47页 |
4.4 骑龙山茶马古道保护性开发意义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骑龙山茶马古道保护性开发设计研究 | 第49-84页 |
5.1 保护性开发总体设计 | 第49-55页 |
5.1.1 保护性开发设计思路 | 第49-50页 |
5.1.2 保护性开发设计原则 | 第50-51页 |
5.1.3 保护性开发设计节点位置 | 第51-52页 |
5.1.4 保护性开发总体设计结构 | 第52-53页 |
5.1.5 保护性开发总体设计意向 | 第53-54页 |
5.1.6 保护性开发总体交通设计 | 第54-55页 |
5.2 核心保护节点设计 | 第55-62页 |
5.2.1 茶马古道保护设计 | 第55-59页 |
5.2.2 龙眼古井保护设计 | 第59-60页 |
5.2.3 香樟树群保护设计 | 第60-62页 |
5.3 一般保护节点设计 | 第62-75页 |
5.3.1 古寺庙建筑保护设计 | 第62-67页 |
5.3.2 茶马古道入口(平乐古镇)建筑改造设计 | 第67-69页 |
5.3.3 茶田风貌改造设计 | 第69-72页 |
5.3.4 民宿建筑改造设计 | 第72-74页 |
5.3.5 古道驿站改造设计 | 第74-75页 |
5.4 建设控制节点设计 | 第75-83页 |
5.4.1 茶马古道入口(其乐坊)设计 | 第75-81页 |
5.4.2 配套公厕专项设计 | 第81-82页 |
5.4.3 配套小品专项设计 | 第82-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0页 |